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2010, Vol. 39 Issue (2): 101-103, 118
SrCl2/SiO2吸附剂及其氨吸附特性研究
刘瑾1 , 史云伟1 , 杨景昌2     
1. 西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2. 四川大学化工学院
摘要:本文以单层分散理论为指导, 制备了SrCl2/SiO2吸附剂。对制备的样品进行XRD检测和氨吸附性能测试, 研究了焙烧温度和担载量对氯化锶在粗孔硅胶载体上单层分散效果和吸附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氯化锶在粗孔硅胶载体上分散的适宜焙烧温度为500℃, 其分散阈值小于0.3g/g; 氯化锶在粗孔硅胶载体上的分散状况不同, 其吸附特征也不同; 单层分散效果好的吸附剂具有非常良好的吸附稳定性。
关键词单层分散    氨吸附    氯化锶    
Study on the Monolayer Dispersion of SrCl2 onto Silica Gel and Its Ammonia Adsorption
Liu Jin1 , Shi Yunwei1 , Yang Jingchang2     
1.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Chengdu 610500, Sichuan;
2.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43, Sichuan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theory of "Spontaneous Monolayer Dispersion of Oxides and Salts onto Surface of Supports",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calcination temperatures, load capacities on the monolayer dispersion of SrCl2 onto silica gel were studied by XRD, and the ammonia adsorption of samples was measured. It indicates that it is optimal to calcine samples at 500℃ for the monolayer dispersion of SrCl2 onto silica gel, and the monolayer dispersion threshold is lower than 0.3g/g. Ammonia adsorption capacity of the sample calcined at 500℃ is the strongest in the different calcination temperatures. Ammonia pressure has different effects on ammonia adsorption capacity to different load samples.
Key words: monolayer dispersion    ammonia adsorption    SrCl2    

在合成氨工业中, 由于受氨合成反应平衡的限制, 合成塔出口气体的氨含量不高, 其中未反应的氢气和氮气必须循环利用。目前普遍采用的深冷分离法耗能较大[1], 同时由于氨分离方法的限制, 使得低温低压合成催化剂的应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有限。段琼、李彬等[2-4]对CaCl2在不同载体上的分散及其氨吸附性能进行了研究,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SrCl2具有氨吸附量大、较低的氨分压下就能形成有价值的氨吸附平台、脱附温度低等特点[5], 但将SrCl2直接应用于氨分离, 存在比表面积小, 在吸附、脱附过程中易膨胀、结块、碎裂等缺点[6]。本文以谢有畅单层分散理论[7]为指导, 采用焙烧法在一定温度下将SrCl2分散到硅胶载体内外表面, 通过XRD检测, 研究了SrCl2在载体上的存在状态, 并利用氨吸附实验测定样品的氨吸附能力, 初步为氨复合吸附剂体系的研究奠定基础。

1 实验
1.1 SrCl2/SiO2吸附剂的制备

将粒径为0.154 mm的粗孔球形硅胶(青岛海洋化工催化剂分厂生产)在600℃下恒温活化5 h, 活化后的比表面为470 m2/g。

将六水SrCl2 (AR)进行重结晶, 然后在300℃下烘至恒重, 配制不同浓度的氯化锶水溶液。

将活化后的粗孔球形硅胶置于氯化锶水溶液中, 采用等体积浸渍法浸渍24 h, 在110℃烘干后移至马弗炉中缓慢升温至给定温度, 焙烧6 h制得SrCl2/SiO2吸附剂样品。

1.2 样品测试

利用美国Quantachrome公司生产的型号为NOVAe1000的比表面测定仪, 以N2为吸附气, 采取连续流动法测定样品比表面积, 用Langmuir方程计算样品比表面积。

使用丹东方圆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DX-2000型X射线粉末衍射仪测定样品的XRD图, 测定条件为:管压40 kV, 管流30 mA, 扫描速率0.06°/s。由于样品易吸潮, 采用了专门设计的带有防潮罩的样品架。

1.3 氨吸附性能测试

氨吸附性能测试装置如图 1所示。氨气在装有定量吸附剂样品的吸附管内吸附, 待吸附平衡后, 通过抽真空(压力为20 kPa), 同时用N2吹扫。脱附出来的氨气用硫酸溶液在串联吸收器中吸收, 最后用氢氧化钠溶液反滴定求出样品的氨吸附量。吸附、脱附的温度由油浴槽控制。

图 1     氨吸附量测定流程示意图

2 结果与讨论
2.1 样品的热重分析

图 2是硅胶载体和SrCl2在静态空气气氛中的TG图。从图中a可知, 硅胶从开始升温到接近800℃基本没有失重, 说明其自身存在的吸附杂质和吸附水很少, 可以忽略不计。图中b表明SrCl2升温到180℃左右, 已完全失去结晶水, 失重为40.6%, 这与SrCl2所含6个结晶水一致。继续加热到800℃左右, 样品继续失重, 这可能是由于样品在高温下分解所致。因此, SrCl2/SiO2吸附剂的活化温度必须高于180℃, 而低于800℃。

图 2     样品的热重曲线

2.2 焙烧温度对样品单层分散的影响

相同担载量的样品在不同温度下焙烧后的XRD图如图 3所示。从图 3可以看出, 随着焙烧温度的升高, 氯化锶的晶相衍射峰强度明显减小, 表明有更多的氯化锶以单层分散态存在于载体内外表面。说明提高焙烧温度, 有利于氯化锶在粗孔硅胶载体上的单层分散。但从c可看出, 在2θ为21.9°处氯化锶的晶相衍射峰出现了一个尖锐的小叉峰, 说明在600℃焙烧条件下, 载体与活性物质SrCl2已发生了体相反应, 因此从分散效果考虑, 适应的焙烧温度为500℃。

图 3     担载量0.5g/g的样品在不同焙烧温度下的XRD图

2.3 担载量对复合样品单层分散的影响

图 4是不同担载量的样品在500℃焙烧后的XRD图。从图 4可以看出, 随着样品担载量的减少, 其氯化锶晶相特征峰减小, 即使担载量降低至0.3 g/g时, 仍然有很小的晶相峰存在, 说明即使担载量低至0.3 g/g, 仍然没有达到完全单层分散, 可以推测氯化锶在粗孔硅胶上的单层分散实际阈值应低于0.3 g/g, 而根据密置单层理论模型计算出氯化锶在粗孔硅胶载体上的单层分散阈值为0.54 g/g。实际阈值远低于理论阈值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硅胶具有空旷的硅氧结构, 氯化锶只能占据硅胶表面能量和有利的位置, 不能覆满硅胶表面, 只能以亚单层方式分散于硅胶表面。

图 4     不同担载量的样品在500℃焙烧后的XRD图

2.4 不同焙烧温度的复合样品氨吸附量比较

XRD图结果表明:随着焙烧温度的升高, 样品的分散效果越好, 但过高的焙烧温度, 可能对载体结构产生影响, 从而影响吸附效果。为此, 考察了不同焙烧温度的样品对氨吸附量的影响。

图 5是担载量为0.3 g/g~0.7 g/g在不同焙烧温度下制备的复合样品在吸附温度为35℃, 吸附压力为0.25 MPa下对氨的单次吸附量。

图 5     不同焙烧温度的样品的单次氨吸附量

图 5可以看出, 在500℃下焙烧的样品的氨吸附量最高, 并且400℃下焙烧的样品的氨吸附量高于600℃下焙烧的样品的氨吸附量。从对0.5 g/g的样品的XRD检测结果知, 500℃焙烧样品活性物质的单层分散效果好于400℃焙烧样品, 这样就导致500℃焙烧样品的吸附量好于400℃焙烧样品。而600℃焙烧的样品, XRD图中出现了明显的不同于氯化锶晶相峰的小叉峰。所以, 这可能是导致600℃焙烧样品的氨吸附量偏小的原因。

2.5 吸附压力对氨吸附量的影响

由于活性物质单层分散于载体内外表面后, 以及存在状态的不同和内扩散阻力的存在, 可能使氨分压对复合样品氨吸附能力的影响不同于单纯的活性物质。为此, 研究了氨分压对样品吸附能力的影响。图 6是不同担载量样品在500℃焙烧后在不同压力下对氨的吸附量。

图 6     不同氨压下样品对氨吸附量比较

图 6可以看出, 随着吸附压力的升高, 样品的氨吸附量逐渐增大, 同时, 吸附压力对不同担载量的样品的氨吸附能力影响不同。担载量为0.5 g/g和0.6 g/g的样品, 随着氨分压的升高出现了两个明显的吸附平台, 第一吸附平台出现在氨分压为0.275 MPa到0.325 MPa处。在0.35 MPa后出现了第二吸附平台。这和陈砺[2]报道的单纯的氯化锶对氨的吸附性能相似, 只是出现平台时对应的氨压力有所升高, 这可能是由于氨要进入载体孔内需要克服更多的扩散阻力所致。说明担载量为0.5 g/g和0.6 g/g的样品对氨吸附性能表现出来的更多是与晶相氯化锶相似, 这与XRD图中0.5 g/g和0.6 g/g的样品氯化锶晶相峰强度高相对应。而0.3 g/g和0.4 g/g的样品表现出与0.5 g/g和0.6 g/g的样品截然不同的性质, 氨吸附量随着压力的升高不断增加, 没有出现类似的吸附平台。

2.6 吸附剂样品的稳定性

图 7为相同条件下制备的不同担载量样品在35℃、氨分压0.35 MPa下的多次循环氨吸附量。从图 7可以看出, 除担载量为0.3 g/g的样品外, 其余样品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减, 且担载量越高的样品其衰减也越严重。与XRD图相对应, 即单层分散效果好的样品, 有效地解决了样品在吸附、脱附过程中出现的膨胀、结块而导致吸附量下降的问题, 使样品保持了较好的稳定性。

图 7     不同担载量样品的氨吸附稳定性

3 结论

(1) 从氯化锶在硅胶载体上的单层分散效果和氨吸附量考虑, 采用焙烧分散法的适宜焙烧温度为500℃。氯化锶在粗孔硅胶载体上的单层分散容量小于0.3 g/g, 远低于密置单层模型的理论值0.54 g/g, 氯化锶只能以亚单层形式分散于硅胶内外表面能量和几何有利的位置。

(2) 不同担载量样品的分散效果不同, 吸附特性也不同。担载量为0.5 g/g和0.6 g/g的样品的氨吸附等温线与纯氯化锶氨吸附等温线相似, 担载量为0.3 g/g和0.4 g/g的样品的氨吸附等温线不同于纯氯化锶氨吸附等温线。

(3) 在担载量低于0.7 g/g下, 虽然氨吸附量随担载量的提高而增大, 但其多次循环吸附的稳定性也越差, 而单层分散效果好的样品吸附稳定性很好, 可解决氯化锶在吸附、脱附过程中出现的膨胀、结块而导致吸附量下降的问题。

(4) 应进一步研究能提高氯化锶在硅胶载体上的单层分散量的分散方法, 使其既能保持吸附稳定性又能提高吸附量。

参考文献
[1]
蒋德军. 合成氨工艺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 现代化工, 2005, 25(8): 9-16. DOI:10.3321/j.issn:0253-4320.2005.08.003
[2]
段琼, 李彬, 杨景昌, 等. 氯化钙在10X分子筛上的微波强化分散及其氨吸附的研究[J]. 离子交换与吸附, 2007, 23(1): 24-31. DOI:10.3321/j.issn:1001-5493.2007.01.004
[3]
李彬.氨复合吸附剂的制备研究———氯化钙在载体上的单层分散[D].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http://d.wanfangdata.com.cn/Thesis/Y1212899
[4]
段琼.氨复合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的初步研究[D].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5]
陈砺, 谭盈科. 碱土金属氯化物吸附性能实验研究[J]. 化学工程, 2001, 29(5): 14-17. DOI:10.3969/j.issn.1005-9954.2001.05.003
[6]
王文, 黄志华, 王如竹. 定容式吸附性能测量的实验研究[J].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03, 24(5): 733-736. DOI:10.3321/j.issn:0253-231X.2003.05.004
[7]
Xie Y C, Tang Y Q. Spontaneous monolayer dispersion of oxides and salts onto surfaces of supports:Applications to heterogeneous catalysis[J]. Advances in Catalysis, 1990, 37(12): 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