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2010, Vol. 39 Issue (4): 297-299
混合胺法深度脱碳的工艺参数模拟优化
孙恒 , 舒丹 , 马文华 , 李兆慈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城市油气输配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摘要:采用K-E模型对混合胺法深度脱碳的工艺流程进行了模拟, 并以净化效果和塔顶排放气体的损耗为约束条件, 以再沸器的加热功率为目标函数, 在给定吸收塔和再生塔基本参数条件下, 对回流比、再沸比及胺液配比进行了优化。因为加热功率最小点处于极限酸气负荷附近, 此时再减少胺液循环量会使加热功率急剧增加, 因而设计时应留有足够余量, 但可以此作为胺液配比优化的依据, 根据模拟结果, 在DEA含量为10%~13% (质量分数)时净化效果最佳。
关键词混合胺    脱碳    配比    模拟    
Parameter Optimization Simulation of Deep Decarbonization Process Using Mixed Amines Solvent
Sun Heng , Shu Dan , Ma Wenhua , et al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Beijing), Key Laboratory of Urban Oil and Gas Distribution Technology, Beijing 102249, China
Abstract: Simulations of natural gas deep decarbonization process with MDEA- DEA solvent are done with K-E model. When the constraint conditions are purification effect, the overhead gas losses, the objective function is the heating power of the reboiler, and the basic parameters of the absorber and regeneration tower are given, the reflux ratio, reboil ratio and mixture ratio of amine are optimized. As the minimum point of the heating power is near limit acid gas load, and the reduction of the amine solution circulating load will lead to rapid increase of the heating power, so it is nec-essary to leave enough design margin, which can provide ba-sis for the optimizations of the amine solution ratio.The purification effect is perfect when the concentration of DEA is 10%~13% according to simulation results.
Key words: mixed-amine    decarbonization    ratio    simulation    

醇胺法是天然气脱除酸性气体的主导工艺之一, 具有操作压力的影响小、工艺成熟等优点[1, 2]。随着人们对节能减排的重视, 以MDEA法为代表的选择性脱硫工艺发展很快。但在天然气液化等场合, 不仅脱硫要求高, 而且要求深度脱碳。将MDEA能耗低与DEA对CO2净化效果好的优点相结合的混合胺法得到人们重视, 并在中海油珠海LNG项目中得到成功应用[3, 4]。醇胺法脱硫及MDEA的选择性脱硫工艺己经非常成熟[2, 5, 6], 但混合胺法用于深度脱碳时工艺参数及胺液配比应如何选择, 目前尚未见公开报道。本文利用HYSYS对混合胺法深度脱碳进行了模拟和工艺参数优化, 所得结果对类似项目的建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工艺流程概述

一种典型的混合胺法深度脱碳的工艺流程如图 1所示。原料天然气进入MDEA吸收塔下部与混合胺溶液接触, CO2被胺液吸收, 净化后的天然气从塔顶流出。吸收了大量CO2的富MDEA溶液经节流、闪蒸后, 进入贫/富胺液换热器加热到104℃, 再从中上部进入MDEA再生塔。塔底再沸器将胺液加热至122℃使胺溶液沸腾、蒸发, 从而实现富胺液的再生。贫胺液至贫/富胺液换热器回收热量, 再经过空冷器冷却进入吸收塔, 完成整个循环。

图 1     一种典型的混合胺法深度脱碳的工艺流程

2 参数优化的方法

在此工艺流程中, 影响能耗与净化效果的工艺参数主要有:吸收塔和再生塔的理论塔板数、再生塔压力、再生塔回流比、再沸比、胺液循环量以及胺液中DEA和MDEA的比例。对于给定的脱碳系统, 可以认为吸收塔和再生塔的质交换能力是给定的, 本文各取为5块理论塔板。由于再生塔压力越低, 再生效果越好, 所以在满足流动要求的前提下, 再生塔顶压力取为30 kPa, 塔底压力取为90 kPa (均为表压)。可调整优化的设计变量有:胺液循环量、再沸器加热功率以及胺液配比, 其中回流比主要影响再生塔顶排放气体所产生的损耗。在讨论胺液配比时, 胺液的浓度必须考虑到其对装置的腐蚀, DEA腐蚀性比MDEA强, 因此一般纯DEA溶液质量分数不超过30%, 而MDEA可以取为50%~55%[6, 7]。本文以两者线性叠加的原理确定以下6种胺液配比, 如表 1所示(质量分数)。天然气的组分如表 2所示。

表 1    比较所采用的6种胺液的配比(单位:w, %)

表 2    原料天然气的组分

约束条件有两个, 一是保证净化后天然气中的CO2浓度, 二要使再生塔顶排放气体导致的损耗近似相等, 所以应满足:

(1)
(2)

以再沸器的加热功率为目标函数, 优化的策略如图 2所示。其中工艺流程的模拟采用HYSYS进行, 物性包选用“Amine Package”, 并采用K-E模型。

图 2     对脱碳系统进行工艺参数优化的策略

3 工艺参数优化结果

不同配比胺液的再沸器功耗与胺液循环量的关系如图 3所示。从图 3中可以看出, 随着胺液循环量的减少, 达到相同净化效果所需的加热功耗开始时随之减少。但当吸收塔内胺液的酸气负荷接近其极限负荷(不同胺液的酸气负荷随胺液循环量的变化如图 3所示)时, 所需的加热功耗最小, 再减少胺液循环量, 加热功率会急剧上升。应该指出, 优化的目的不是按再沸器加热功耗最小的工况点来操作脱碳装置, 因为实际生产中原料气的CO2负荷和系统运行工况都会发生变化, 装置的操作必须留有足够的弹性和余量[5, 6, 8]。如图 3所示, 当胺液循环量略小于极限循环量时, 脱碳装置的工作情况会急剧恶化, 并可能因脱碳不合格使整座工厂停产。本文对极限工况的计算, 目的是使装置设计者能清晰地了解并合理掌握脱碳系统的设计裕量, 从而在经济性和安全性间取得良好的平衡。此外这一计算结果还可以作为胺液配比优化的依据。

图 3     胺液循环量与再沸器功耗关系图

比较不同配比胺液的净化效果可以看出, 胺液中DEA含量越高, 则所需胺液循环量越小, 在吸收塔中所能达到的酸气负荷越大, 这是因为DEA对CO2的吸收效果要远好于MDEA。但是相同胺液循环量下DEA的功耗比MDEA大, 而且考虑到腐蚀, DEA溶液中的胺浓度要低于MDEA。在这两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下, 随胺溶液中DEA含量的增加, 极限状况下的加热功率先减少而后上升, 如图 5所示。当胺液中DEA含量在10%~13% (质量分数)时, 总的功耗最小。因此可以认为采用这样的胺液配比, 净化CO2的综合效果最佳。此外DEA含量的增加有利于脱碳纯度的增加, 而MDEA含量的增加有利于低脱碳要求时减少加热功率。

图 4     不同配比的胺液酸气负荷与胺液循环量的关系

图 5     不同配比胺液达到相同净化效果的最小功率

4 结论

本文采用HYSYS对混合胺法深度脱碳进行了模拟和优化研究, 得到如下结论:

(1) 开始时随着胺液循环量减少, 达到相同净化效果所需的加热功率不断减少, 但在接近其极限酸气负荷时, 再减少胺液循环量加热功率会急剧上升。

(2) 考虑到脱碳装置运行的稳定性, 实际装置不应在最小加热功率的工况点运行, 但可以据此确定装置设计的裕量, 也可以此为依据对胺液配比进行模拟优化。

(3) 当胺液中DEA含量在10%~13% (质量分数)时, 达到相同深度脱碳效果时所需的加热功率最小。

参考文献
[1]
陈赓良. 醇胺法脱硫脱碳工艺的回顾与展望[J].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2003, 32(3): 134-138. DOI:10.3969/j.issn.1007-3426.2003.03.006
[2]
常宏岗. 胺法选择性脱硫工艺评述[J]. 天然气工业, 1995, 15(6): 61-65.
[3]
曾树兵, 陈文峰, 郭洲, 张春娥. MDEA混合胺法脱碳在珠海天然气液化项目中的应用[J].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2007, 36(6): 485-487. DOI:10.3969/j.issn.1007-3426.2007.06.013
[4]
陈文峰, 曾树兵, 郭洲. 天然气混合胺法深度脱碳工艺中吸收塔型的选取[J]. 石油工程建设, 2008, 34(6): 7-10. DOI:10.3969/j.issn.1001-2206.2008.06.003
[5]
周永阳. 胺法脱硫填料塔操作的影响因素分析[J].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2008(增刊): 134-136.
[6]
朱迎新, 王淑娟, 赵博, 陈昌和. 胺法脱碳系统模拟及吸收剂的选择[J].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49(11): 1822-1825. DOI:10.3321/j.issn:1000-0054.2009.11.021
[7]
陈赓良. 醇胺法工艺模型化研究进展评述[J]. 天然气与石油, 2004, 22(4): 44-48. DOI:10.3969/j.issn.1006-5539.2004.04.013
[8]
颜廷昭. 醇胺法天然气净化过程的腐蚀与防护[J]. 石油化工腐蚀与防护, 1999, 16(4): 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