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海上石油开发和海洋运输业迅速发展,海洋石油污染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石油成分非常复杂,一旦进入环境,就会发生蒸发、溶解、生物降解[1]、光致氧化等现象,使石油的成分发生很大的变化,这就需要发展快速溢油鉴别方法。目前,用于海面溢油鉴别的方法主要是气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2-4],用于正构烷烃和生物标志物的分析。作为GC-MS的补充方法经典柱色谱法(简称EC法) [5]是石油烃族组成分析的主要方法,此外,一部分人采用液相色谱法(SY/T 0527-1993)对重油族组成进行分析[6]。但这两种方法具有分析时间长,溶剂耗费量大,实验过程中较多人为因素使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并影响长期从事该项分析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等缺点。
棒状薄层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TLC/FID)是在薄层色谱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色谱技术,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石油化工等领域[7-9]。TLC/FID具有简便、快速、污染少、费用低、试剂用量少等优点。目前, 有关棒状薄层色谱分析方法用于原油族组分分析的研究已有报道[10-11],但文献报道的方法只能分离三个组分, 不能完全反映原油的化学特性。本文以重油为研究对象,比较了展开次数、展开剂的干燥方式、点样量对族组分分离的影响,优化了实验条件,并将建立的方法对不同来源的原油进行了分析。
IATROSCAN MK-6S型TLC/FID薄层色谱仪,DT-150展开槽,TK-8棒干燥箱,1 μL微量点样器,电子打火枪,以上设备皆购自日本IATRON分析仪器公司;KQ-400KDE型高功率数控超声波仪(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FA1104型电子天平(上海精天电子仪器厂)。
甲苯、正庚烷、石油醚(沸程30 ℃~60 ℃)、甲醇、正己烷均为色谱纯。
用10 mL的玻璃具塞离心管在分析天平上称取约0.5 g原油样,用甲苯稀释至刻度,置于超声波仪上超声数分钟。然后取完全溶解的油样,用甲苯稀释10倍,准备进行点样。
空气流量为2.0 L/min,氢气流量为160 mL/min,扫描速度为30 s/根。
每次启动扫描前应确定电压归零,基线平稳。
点样前,将准备使用的色谱棒安装在棒架上,每个棒架最多可以安10根色谱棒,然后连同架子一起放置在薄层色谱仪的检测区,设置扫描速度与棒号,启动“Normal Scan”开始扫描,在氢火焰约700 ℃的高温下,色谱棒上的有机物杂质均可被除去,色谱棒可被活化。在新棒使用之前以及旧棒长时间没有使用后,均须进行此步操作以活化色谱棒。
将色谱棒架置于点样板上,用微量点样器吸取配好的油样,在色谱棒的原点处点样,在前次所点的样品干后,再进行下一次点样,1 μL样品大约分10次点完,尽量保证样品在棒上扩散距离不超过1 mm,以提高分离效果。
一级展开:展开槽中加入70 mL正庚烷作为一级展开剂,将点样后的色谱棒置于展开槽中展开,取出晾干。
二级展开:展开槽中加入70 mL甲苯与甲醇混合溶液作为二级展开剂,将晾干后的色谱棒置于此槽中展开,取出晾干。
三级展开:展开槽中加入70 mL二氯甲烷与甲醇混合溶液作为三级展开剂,将晾干后的色谱棒置于此槽中展开,取出晾干。
将展开干燥后的色谱棒连架一起安放在薄层色谱仪的检测区,调整空气与氢气流量,设定扫描速度与棒号,电压归零,基线平稳后,启动“Normal Scan”,氢火焰开始沿棒扫描,同时连接工作站以记录数据,得到各油样的色谱图。
棒状薄层色谱分析的关键步骤是样品的展开,不同的展开剂、不同溶剂的比例及展开次数将直接影响到实验结果。本文比较了不同展开次数对原油族组分分离的影响(图 1),从图 1中可以直观地看到,当样品只经过一次展开后,石油的组分只能分离出饱和烃、芳香烃,胶质和沥青根本分不开;经过二次展开后,胶质和沥青混合物进一步从样品中分离,保留时间变小,与某些文献报道的结果一致[10],这就需要采用不同极性的展开剂进行第三次展开。样品在经过第三次展开后,胶质和沥青完全分离,原油的四个组分完全地分离开,分离度较好,所得的峰型对称,完全满足原油族组分分析的要求。因此,本方法确定为三次展开。
棒状薄层色谱分析过程中,在每一次展开结束后,都需要将展开剂吹干,才能进行下一次的展开,因此展开剂的吹干方式是影响分析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比较了展开剂不同吹干方式,如室温氮吹、加热温度70 ℃、60 ℃、54 ℃对分析结果的影响,分析结果如表 1所示。从表 1中可以看出,展开剂不同的吹干方式对原油的分析结果影响很大,尤其是芳香烃组分含量变化很大,最高值和最低值相差14.06%,随着吹干温度的降低,芳香烃的含量增加,室温氮吹条件下最高,高达54.45%,芳香烃组分是对热非常敏感的一类化合物,不同的吹干温度会对其造成不同的损失,室温氮吹条件比较温和,使芳香烃组分的损失最小,因此展开剂的最佳吹干条件为室温氮吹。
棒状薄层色谱是在薄层色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分析技术,棒上的涂层有一定的载样量,点样量过大会导致各色谱峰重叠,结果很差。一般来说,一个色谱棒可以重复利用50次,如果一次分析样品浓度过大,一部分样品会残留在涂层上,将直接影响到色谱棒的使用寿命,反之,将检测不到结果。因此,点样量是影响分析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比较了不同点样量2.5 mg/ml、5 mg/ml、10 mg/ml、25 mg/ml对原油分析结果的影响(图 2)。从图 2中可以看出,当点样量为2.5 mg/ml时,噪音很大,各组分信号不是非常明显,当点样量为25 mg/ml,虽然各组分分离效果很好,但是色谱棒上的点样点明显留有样品残留痕迹,样品的浓度超过了色谱棒的载荷,影响到使用寿命。当点样量在5 mg/ml、10 mg/ml时,各色谱峰分离效果理想、峰型良好,色谱棒的点样点也没有样品残留的痕迹,因此确定最佳点样量在5 mg/ml~10 mg/ml之间。
在最佳条件下,将同一个油样进行5次重复进样分析,测得谱图中饱和烃峰的峰面积和保留时间,分别计算其标准偏差,得到峰面积和保留时间的RSD值分别是3.54%和2.57%,表明仪器精密度良好。
精密称取同一油样品五份,分别按1.3处理方法制成样品溶液,点样展开后,按照1.4的工作条件进样测定,每份进样两次,测得五份样品的饱和烃平均峰面积和平均保留时间,并计算标准偏差,峰面积和保留时间的RSD值分别为3.23%和4.15%,表明该方法重现性良好。
将一个油样品溶液按照最佳条件,分别在0、2 h、4 h、6 h、8 h、20 h、24 h时进样测定,结果显示样品溶液中饱和烃在24 h内峰面积和保留时间无明显变化,油样品中峰面积和保留时间的RSD值分别为5.66%和4.78%,说明样品溶液在24 h内化学性质稳定。
本文将发展的方法应用到不同来源原油,其中4个是不同国家与地区的进口商品油,4个是东营不同站点采集的国产油,每个样品进样检测三次,得到了各油样的色谱图,每种油样的图都得到了四个峰,分别是饱和烃、芳烃、胶质和沥青,按照各峰峰面积所占比例计算四种成分的含量(结果见表 2)。由表 2中的数据可知,国产油中胶质的含量明显高于国外商品油,这与国产油倾点高、颜色深、更粘稠的特点相符。与之相应的,国外商品油的烃族含量则明显高于国产油。
TLC/FID分析法的最大优点是快速、环境污染少、耗样量低,可以给出原油极性、非极性组分分析结果,弥补了传统GC-MS法不能分析胶质和沥青的缺憾。本文建立的方法是经典原油分析方法GC-MS法良好的补充方法。
本文建立TLC/FID分析原油族组分的方法具有简便、快速、污染少、费用低、试剂用量少等优点,是经典原油分析方法GC-MS法良好的补充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