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2011, Vol. 40 Issue (4): 367-369
高温碳酸盐岩自生酸酸液体系研究
刘友权1 , 王琳2 , 熊颖1 , 吴文刚1 , 张永国1     
1.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天然气研究院;
2.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蜀南气矿
摘要:以高温下反应能产生HCl的物质A和B以及水解产生羟基氯乙酸的氯乙酸盐Ⅰ为生酸母体,调配出了一种适合高温碳酸盐岩储层改造的自生酸,对其性能进行了研究。高温下,自生酸释放出的有效H+浓度达3.8 mol/L以上,有效溶蚀率达72%以上,能对碳酸盐岩储层起到较强的溶蚀作用,且酸岩反应时间大于1 h,能起到深部酸化的作用,对N80碳钢的动态腐蚀速率可控制在60 g/m2·h以内。岩芯流动实验和扫描电镜实验验证了自生酸在高温下对碳酸盐岩储层的改造能力,其改造效果明显优于其它酸。
关键词自生酸    高温    反应速率    碳酸盐岩    酸化    
Study on Self-Generating Hydrochloric Acid System for High-Temperature Carbonate Rock
Liu Youquan1 , Wang Lin2 , Xiong Ying1 , et al     
1. Research Institute of Natural Gas Technology, PetroChina Southwest Oil & Gasfield Company, Chengdu 610213;
2. Southern Sichuan Gas Field, PetroChina Southwest Oil & Gasfield Company, Luzhou 646000
Abstract: At high temperature, A and B can produce HCl, chloroacetic I can produce hydroxyl chloroacetic acid. We took the A, B and I as the parent acid, deployed a self-generating hydrochloric acid for high-temperature carbonate rock, and studied its performance.At high temperature, the self-generating hydrochloric acid can release hydrogen ion with a concentration of over 3.8 mol/L, effective dissolution rate of over 72%, which has a strong dissolution to carbonate rock reservoir. And the acid rock reaction time is greater than 1 h which can play a role of deep acidification. The dynamic corrosion rate can be controlled in 60 g/m2 ·h with N80 carbon steel.Core flow test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experiments verify the acidification of the self-generating hydrochloric acid at high temperature, and the effect of acidification is better than the other's.
Key words: self-generating hydrochloric acid    high temperature    rate of reaction    carbonate rock    acidizing    

随着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高温(≥150℃)井越来越多,如四川的龙岗、普光气田等。高温井酸化的技术难点主要有[1-4]:①储层温度较高,酸岩反应速度快,酸液深穿透能力有限,导致酸液有效作用距离短;②储层温度较高,腐蚀速率较大,井下管柱破坏严重。对此,国内外研究人员开展了大量的非常规酸液体系研究,主要有自生酸、稠化酸、乳化酸和就地交联酸等,其中自生酸应用于高温井具有其它酸液体系不可比拟的优点。自生酸是在地面不显酸性或显弱酸性,在井底温度下逐渐产生酸的一种潜在酸。由于自生酸产生酸需要一定温度,且产酸是逐步进行的,因此可降低酸岩反应速率,延长酸液作用距离,同时降低对井下管柱的腐蚀作用。目前,自生酸的适用温度范围较低(低温、中温),在高温(120 ℃~150 ℃)下的产酸速率快,不能起到有效延缓酸岩反应速率的作用,且最终释放出的酸浓度较低,储层改造作用有限[4-7]。因此,开发适合高温条件的自生酸酸液体系十分必要。本试验研发了一种适合高温的复合自生酸体系,考察了自生酸在高温下的缓速性能、酸浓度以及酸化效果等。

1 自生酸配方

为了提高自生酸的酸浓度,降低高温下酸液的腐蚀性能,本试验采用物质反应生酸的A+B和水解生酸的氯乙酸盐Ⅰ进行复配,开发出了一种适合高温碳酸盐岩储层改造的复合自生酸:28%(A+B)+18%氯乙酸盐Ⅰ。产酸初期,A+B反应产生HCl起主导作用,抑制了氯乙酸盐Ⅰ的水解;产酸后期,氯乙酸盐Ⅰ水解产生羟基氯乙酸起主导作用,延长了酸液作用距离。通过配方调节,自生酸的有效H+浓度可达2 mol/L~4 mol/L,150 ℃下的酸岩反应时间可达1 h~7 h。

2 自生酸性能研究
2.1 自生酸性能评价方法

国内外尚无标准的自生酸评价方法。本试验结合自生酸特点,建立了如下评价方法。

(1) 有效H+浓度。有效H+浓度是指自生酸在高温下释放出的H+浓度(酸浓度)。采用单位体积的自生酸在一定温度和岩石比表面积下,酸岩反应一定时间后,岩石失量所消耗的H+物质的量来表征。

(2) 有效溶蚀率。有效溶蚀率反应了高温下自生酸对岩石的溶蚀能力。采用静态法进行酸岩反应,以岩石的实际溶蚀量与理论溶蚀量的百分比来表征。

(3) 酸岩反应速率。自生酸的酸岩反应速率可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静态法,测定酸岩反应时间与有效溶蚀率的关系来定性表征;二是动态法,测定酸岩反应时间与体系中Ca2+浓度关系来定量表征。

(4) 酸化效果。自生酸的酸化效果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采用岩芯流动实验测定岩芯酸化前后渗透率的变化来定量表征;二是采用扫描电镜法分析岩芯酸化前后的微观结构来定性表征。

2.2 高温下释放的有效H+浓度

表 1是自生酸在高温下与碳酸钙岩石反应一定时间后释放出的有效H+浓度。

表 1    自生酸在高温下释放出的有效H+浓度

表 1可以看出,自生酸在高温下与岩石反应7 h后,释放出的有效H+浓度较高,在酸化过程中能对储层岩石起到明显的溶蚀作用。自生酸在高温下逐渐产生HCl和羟基氯乙酸,两种酸会相互抑制产酸反应的进行,因而H+缓慢释放,使酸液能在高温下进入地层深部。

2.3 酸岩反应速率
2.3.1 酸岩反应时间与有效溶蚀率的关系(静态法)

图 1是自生酸的酸岩反应时间与有效溶蚀率的关系曲线图。从图 1可以看出,空白酸(20%HCl)在30 min内的有效溶蚀率达93%,表明酸岩反应速率很快。自生酸在1 h内的有效溶蚀率为47%,6 h后的有效溶蚀率在68%,表明该自生酸在1 h~6 h内对碳酸钙均具有溶蚀作用。自生酸酸岩反应时间大于1 h,酸岩反应速率比常规酸慢10倍以上,可以在高温下深入地层,起到深部酸化的作用。

图 1     不同酸液的酸岩反应时间与有效溶蚀率的关系(实验温度:150℃)

2.3.2 不同酸液的反应时间与酸液中Ca2+浓度的关系(动态法)

图 2是不同酸液的酸岩反应时间与酸液中Ca2+浓度的关系曲线图。

图 2     不同酸液的酸岩反应时间与Ca2+浓度关系(实验温度150℃)

图 2可以看出,常规酸和自生酸的Ca2+浓度均随着酸岩反应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大。常规酸中的Ca2+浓度增幅较快,相同反应时间条件下,常规酸中的Ca2+浓度远高于自生酸,表明自生酸的酸岩反应速率远小于常规酸,具有明显的酸岩缓速能力。

2.4 腐蚀性能

表 2图 3可以看出,在150℃高温条件下,自生酸新酸和残酸对试片的动态腐蚀速率均≤60 g/m2·h,表面光亮,无坑蚀现象,满足酸液施工行业的一级标准。

表 2    自生酸高温下对N80材质钢片的动态腐蚀速率

图 3     自生酸对N80材质钢片的腐蚀照片

3 自生酸酸化效果

表 3是自生酸和其它酸对碳酸盐岩储层的岩芯流动实验结果。岩芯取自四川盆地高温碳酸盐岩储层,地层温度140 ℃~160 ℃,井深6 000 m左右。

表 3    自生酸和其它酸对储层的岩芯流动实验结果(实验温度150℃)

表 3可以看出,高温条件下,自生酸的酸化效果明显优于其它酸。由于自生酸的酸岩反应时间远大于1 h,H+在高温下被逐渐释放出来,使得酸液能进入储层深部,沟通远处的渗流通道,极大地提高了储层的渗透率,从而表现出良好的高温改造效果。

图 4是储层岩芯经自生酸改造前后的扫描电镜照片。从图 4可以看出,储层岩芯经自生酸改造后,其表面和内部明显出现了酸液的不均匀刻蚀痕迹,存在孔洞,利于油气流通,进一步验证了自生酸具有良好的储层改造能力。

图 4     储层岩芯经自生酸改造前后的扫描电镜照片

4 结论

(1) 自生酸在高温下释放出的有效H+浓度可达3.8 mol/L以上,有效溶蚀率可达72%以上,酸岩反应时间大于1 h,对N80碳钢的动态腐蚀速率可控制在60 g/m2·h以内。

(2) 酸化效果实验表明:自生酸在高温下的改造效果明显优于其它酸(常规酸、有机酸、高温胶凝酸、转向酸、有机转向酸),岩芯酸化改造后的渗透率较原始渗透率提高3~5倍以上,内部存在明显的不均匀刻蚀,起到了深部酸化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Xiaolan Wang, Qi Qu, Jennifer Cutler, Joel L. Boles. Nonaggressive Matrix Stimulation Fluids for Simultaneous Stimulation of Heterogeneous Carbonate Formations[J]. SPE, 121712.
[2]
张怀香. LZR潜在酸的研究与应用[J]. 油气采收率技术, 1997, 4(1): 57-61.
[3]
王海涛, 李相方, 伊向艺, 等. 白云岩储层酸压过程中酸液的滤失控制[J]. 天然气工业, 2009, 29(12): 62-64. DOI:10.3787/j.issn.1000-0976.2009.12.020
[4]
李峰, 赵海龙, 梅玉芬. 固体有机酸潜伏酸酸化用于稠油井解堵[J]. 油田化学, 1999, 16(2): 113-115. DOI:10.3969/j.issn.1000-4092.1999.02.005
[5]
刘双成. 硝酸脲作为潜在硝酸用于油水井酸化[J]. 油田化学, 1995, 12: 142.
[6]
李颖川. 采油工程[M]. (第二版).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9.
[7]
王晓磊, 柳海, 达勇, 等. 克拉美丽气田火山岩气藏储层改造技术[J]. 天然气工业, 2010, 30(2): 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