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 C-1202Ⅱ塔底至P-1201Ⅱ进口压降计算
再生塔贫液出口垂直高度为2.2 m,而循环泵入口管线垂直高度为1.2 m,没有底泵,溶液出塔后管线弯头较多,且使用了阻力损失较大的板式换热器作为贫富液换热器,故系统压降较大。以下针对装置贫液管线计算管路弯道压力损失。
分别取贫液出塔处和贫液循环泵入口处粗滤器前作为截面1、2,列柏努利方程[4]:
 |
(1) |
式中,△p为管路及换热器阻力损失所造成的压降,MPa。Δp=Δp1+Δp2。
前已述及,MDEA贫液出塔后,经过3台换热器,温度从125 ℃左右降至30 ℃左右。为简化计算,分别取质量分数为50%的MDEA水溶液在125 ℃、60 ℃及30 ℃下的密度和黏度,求取平均值进行计算,见表 1。
表 1
表 1 50% (w)MDEA水溶液参数
Table 1 Properties of 50wt% MDEA solution
|
表 1 50% (w)MDEA水溶液参数
Table 1 Properties of 50wt% MDEA solution
|
因而可取ρ1=ρ2=1 005.5 kg/m3,又由于溶液在同等直径管路中作稳态流动,所以可取u1=u2=u,其中u为溶液在管内瞬时流速,m/s。
由式(1)可得泵入口处压力,见式(2)。
 |
(2) |
前已述及,h1=2.2 m,h2=1.2 m。
贫液管线内径为150 mm,根据以往的操作经验,以目前装置处理量而言,贫液循环量平均约为40 m3/h,即0.01 m3/s。由式(3)可以求得管路中的瞬时流速:
 |
(3) |
式中,qv为瞬时体积流量(m3/s),由式(3)可得管路中瞬时流速u=0.57 m/s。又由式(4)可求得管路中流体流动雷诺准数:
 |
(4) |
式中,u为溶液黏度,Pa·s;由式(4)求得管路中流体的雷诺数为Re=24 128.61﹥﹥4 000,因而管路中流体为湍流。管线材质为20#碳钢,可取绝对粗糙度ε=0.2 mm,因而管路相对粗糙度为:
 |
(5) |
查相应图表可得管路阻力系数λ=0.028。
统计管道中直管长度和弯头、大小头及阀门等的数量,并查得相应的局部阻力系数,见表 2。其中,贫液自塔底进入管线为突然缩小,闸阀、球阀处于全开状态时局部阻力极小,可忽略不计。
表 2
表 2 管道阻力情况统计
Table 2 Statistics of pipeline resistance
|
表 2 管道阻力情况统计
Table 2 Statistics of pipeline resistance
|
由设备性能参数和日常操作经验可知,溶液流经换热器E-1202II、E-1203II和E-1204II时的压降分别为20 kPa、16 kPa和15 kPa,则溶液流经换热器产生的总压降Δp1 =20+16+15=51 kPa。由式(6)可求得管路阻力损失所造成的压降:
 |
(6) |
其中, l为直管长度,m;Σξ为管路局部阻力系数之和,由表 2可知,Σξ=0.75×35+0.17×2+0.5=27.09,计算后可得:Δp2 =6 620.31 Pa,故总压降Δp=Δp1+Δp2=57.62 kPa。
当再生塔塔顶压力为100 kPa,塔底压力约为120 kPa时,若塔底液位为50%,则塔底液面到管线入口处的垂直深度为1.05 m,即:p1=120×103+1 005.5×9.81×1.05=130 357.15 Pa,即130.36 kPa。代入式(2)可得,此时泵入口端压力p2=82.6 kPa,与现场实测值基本一致。
当再生塔塔顶压力降至80 kPa,塔底压力降为约100 kPa时,则p2相应地降为62.6 kPa,根据以往的经验,在入口和管线高点已充分排气的情况下,泵可以正常运行。若维持液位在70%,则垂直深度变为1.35 m,此时,p1为113.32 kPa,p2相应地为65.56 kPa。当冬季气温较低时,可将溶液切换至E-1203旁路流通。减少空冷器压降后,p2值为81.56 kPa。由计算可知,管路本身所造成的压降较小,但仍可通过变更管线走向、减少弯头数量的方式减小管路阻力损失。而对于泵入口粗滤器而言,要求其压差不得超过10 kPa。只要溶液过滤装置操作维护得当,溶液中杂质较少,同时,在进行动设备月度切换时按规定对粗滤器进行定期清洗,因此,粗滤器所产生的压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2.3.2 贫液空冷器E-1203Ⅱ出口压力计算
用以上方法按塔底液位为50%计算,可求得贫液空冷器E-1203Ⅱ出口压力p3=-19 kPa。
2.3.3 MDEA再生塔至贫富液换热器之间最高点压力计算
同理可得,MDEA再生塔至贫富液换热器之间最高点压力p4=111 kPa。
2.4 计算结果
由上述计算可知,虽然贫液管线弯头处有压力损失,但损失较小,不足以对再生塔及泵入口压力造成影响,因此,“Π”型管处存在气体聚集是产生压力损失的主要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位置:
(1) MDEA再生塔至贫富液换热器之间的管线。虽然此段管线的最低压力与MDEA再生塔出口相比下降不大,但由于流经此段的溶液还没有经过贫富液换热器降温,微小的压降也会导致饱和溶液中的H2S和CO2发生解析及聚集。
(2) 贫液空冷器E-1203Ⅱ出口管线。此处是MDEA溶液系统的压力最低点,有时甚至为负压,故此管线也是H2S和CO2最容易发生解析及聚集的地点。
2.5 改造后主要流程及参数
将MDEA再生塔至贫富液换热器之间的管线进行以下优化改造:
(1) 减少弯头数量。
(2) 降低此段管道最高点高度。
(3) 去除“Π”型管段。
具体做法如图 2、图 5所示,将部分管线从管架上向下调整0.5 m,既减少了两个弯头,又降低了该段管线最高点的高度,同时可去除系统中的“Π”型管段。
图 6为优化改造后的工艺参数,由图 6可以看出,改造后泵入口压力趋于稳定,同时,再生塔压力也下降了20 kPa,可在提高再生效率的同时,保证整个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
3 结论及建议
(1) 改造时对贫富液换热器前的“Π”型管线进行了整改,对于装置的平稳运行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在工艺参数变化较大情况下,仍难以满足工况要求,需在再生塔底增加溶液增压泵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 弯头过多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压力损失,但不是主要原因,在饱和态液相存在的管路中,“Π”型管的布置方式对系统运行有较大影响,在今后的设计中应予以考虑。
(3) 虽然改造后运行条件趋于稳定,但装置再生压力仍较高,在溶液系统的稳定性和装置能耗方面仍有潜力可挖。可以通过减少垂直方向的“Π”形弯,增加水平方向“Π”形弯的方式消除管路系统的热应力影响。在不改变运行条件的前提下,使装置平稳运行,同时降低装置能耗。
[1] |
|
[2] |
陈赓良, 朱利凯. 天然气处理与加工工艺原理及技术进展[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10.
|
[3] |
蒋维钧, 戴猷元, 顾惠君. 化工原理[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
[4] |
诸林. 天然气加工工程[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