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牛地气田水基钻井岩屑危险特性鉴别
Outline:
吕倩楠
摘要:大牛地气田勘探开发过程中产生的废弃钻井泥浆在通过泥浆循环分离回用系统后,分离出水基钻井岩屑,形成大量固体废物,需对其危险特性进行认定,以进行下一步处理处置。水基钻井岩屑未被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按照我国危险废物鉴别体系,可采用危险特性鉴别法对其危险特性进一步鉴别。采集不同钻井地层的50份岩屑样品,按照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对样品进行腐蚀性、易燃性、反应性、浸出毒性和毒性物质含量鉴别。检测结果显示,岩屑的pH值在9.39~10.2之间;燃烧速率为0;样品和浸出液重金属、毒性有机物含量均在危险性限值之内,不具有危险特性,不能被判定为危险废物,可按照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进行管理。
Research on hazard identification of water-based drilling cuttings in Daniudi gas field
Outline:
Lyu Qiannan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ion, North China Branch Company, SINOPEC, Zhengzhou, Henan, China
Abstract: Water-based drilling cuttings were the primary solid waste during natural gas extraction in Daniudi gas field. They were produced from mud separation and recycling system, which was introduced to treat waste drilling mud. In order to dispose the cuttings reasonably, it was necessary to conduct the hazard identification first to minimize the environmental risk. The water-based drilling cuttings were not listed in the National Catalogue of Hazardous Wastes, which can be further assessed by Identification Standards for Hazardous Wastes according to China's hazardous waste identification system. On the basis of Identification Standards for Hazardous Wastes, fifty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different drilling formation for test of corrosivity, flammability, reactivity, leaching toxicity and toxic substanc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H value of the cuttings was 9.39-10.2; the cuttings' combustion rate was 0; heavy metals and toxic organic compounds of samples and leaching solution were lower than the limit value. The results meant that the water-based drilling cuttings in Daniudi gas field were not hazardous and could not be regarded as hazardous waste. In summary, the water-based drilling cuttings should be managed as general industrial solid waste.
钻井废弃泥浆是石油天然气钻井过程中产生的主要污染物,不合理的处置会对水源、土壤、动植物及人体造成多重损害[1-3]。钻井泥浆通过井底排砂管线排出,进入泥浆循环分离回用系统,通过四级固控装置分离并固化钻井废弃泥浆中的大颗粒钻屑、泥和砂等固相物,产生大量工业固体废物——钻井岩屑。大牛地气田多采用水基钻井泥浆,由其分离出来的钻井岩屑被称为水基钻井岩屑(以下简称“岩屑”)[4-5]。由于该岩屑危险性不确定,依照国家有关规定[6],必须对其危险特性进行认定,方可进行下一步处理处置。
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由列表定义法、危险特性鉴别法和专家判定相结合的危险废物鉴别体系[7],即对已确定为固体废物的样品,依据《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对固体废物的危险属性进行判别,凡列入《名录》的,属于危险废物;未被列入的,按照危险废物鉴别标准进行鉴别;如以上两种方法均不能判定的,则由国家生态环保部组织专家进行认定。本研究按该套体系,采取不同钻井地层及深度的岩屑样品,对其危险特性进行鉴别,以进一步研究固废治理方案。
1 水基钻井岩屑属性及危险特性初筛
1.1 属性识别
钻井岩屑是在天然气开采过程中,由钻井液循环流动带到地面的破碎岩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GB 34330-2017《固体废物鉴别导则》,可将岩屑定义为固体废物。《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属于天然气开采行业来源的危险废物种类为“HW08 072-001-08以矿物油为连续相配制钻井泥浆用于天然气开采所产生的废弃钻井泥浆”,大牛地气田勘探开发过程中使用的是水基钻井液,正常钻井作业过程中所产生的钻井废弃泥浆不属于该类。据此判断,大牛地气田钻井作业所产生的水基钻井岩屑不属于《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的危险废物,需要对其危险特性进一步鉴别。
1.2 危险特性初筛
岩屑中可能构成危害的成分包括残存钻井液及地层中的有害物质。大牛地气田使用的水基钻井液是一种以水为分散介质,以黏土、加重剂及各种化学处理剂为分散相的溶胶悬浮体混合体系。可能存在的危害物质包括来自重晶石、黏土和各种化学试剂中的重金属,以及作为润滑剂的白油中的石油烃。当钻井液进入油气层时,凝析油和不同地层中的重金属也会随钻井液排出。因此,岩屑中可能存在的危害物质包括重金属、苯系物及石油溶剂3类。根据以上分析判断,岩屑危险特性初步识别如下。
1.2.1 腐蚀性初筛
钻井液大部分为弱碱性,pH值一般需控制在7.5~10.0之间[8],不具有GB 5085.1-2007《危险废物鉴别标准腐蚀性鉴别》所列的腐蚀特性。但钻井废弃液所携带的岩屑,需要制备浸出液对其腐蚀性做进一步识别。
1.2.2 易燃性初筛
岩屑含有大量的水分(含水率为60%~80%,质量分数),且岩屑中的固相物质以岩石屑、泥砂为主,都不具有易燃性。但水基钻井泥浆从气层返出后,可能含有一定量的凝析油,需对其易燃性进一步识别。
1.2.3 反应性初筛
岩屑含有大量水分,常温条件下不存在爆炸性,也不存在遇水反应的物质;且大牛地气田含硫量极微,不存在遇酸生成硫化氢气体和氰化氢气体的特性。因此,岩屑不具有GB 5085.5-2007《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反应性鉴别》中所指的反应性危险特性。
1.2.4 毒性初筛
钻井液的原料及地层中的岩屑、泥砂可能含重金属元素。此外,钻井泥浆将油气层中的凝析油带出,可能含有苯、多环芳烃和石油烃等有害物质。因此,需要对岩屑的浸出毒性及毒性物质含量作进一步检测。
2 水基钻井岩屑危险特性检测
2.1 样品采集
依据HJ/T 298-2007《危险废物鉴别技术规范》,连续产生的固体废物应在一个月内按月产量确定采样量和采样时间。但是,由于天然气开发钻井过程中产生的岩屑成分受地层结构及深度影响,按照该方式进行取样不能代表岩屑的实际组成特征,故应依据单井岩屑的产生量确定样品数,并根据钻井地层结构及深度分配各层样品数。
大牛地气田单井产生的岩屑约为486 t,根据HJ/T 298-2007中关于危险废物鉴别样品份数的要求,分别采集50个不同地层的样品(见表 1),取样口设置在振动筛、除砂器和离心机的岩屑出口,样品密封于棕色玻璃瓶内,每份质量不低于1 000 g。
表 1
表 1 样品采集地层及数量分布
Table 1 Sample collection stratum and quantities
地层系统 |
垂深/m |
垂厚/m |
采样数/份 |
界 |
系 |
统 |
组 |
段 |
新生界 |
第四系 |
全新统 |
|
|
60 |
60 |
1 |
中生界 |
白垩系 |
下统 |
志丹群 |
|
250 |
190 |
3 |
侏罗系 |
中统 |
安定组 |
|
348 |
98 |
2 |
|
直罗组 |
|
472 |
124 |
2 |
中下统 |
延安组 |
|
750 |
278 |
3 |
三叠系 |
上统 |
延长组 |
|
1 364 |
614 |
4 |
中统 |
二马营组 |
|
1 502 |
138 |
2 |
下统 |
和尚沟组 |
|
1 686 |
184 |
3 |
刘家沟组 |
|
2 146 |
460 |
4 |
上古生界 |
二叠系 |
上统 |
石千峰组 |
|
2 436 |
290 |
4 |
上石盒子组 |
|
2 611 |
175 |
2 |
下统 |
下石盒子组 |
盒3 |
2 652 |
41.5 |
2 |
盒2 |
2 700 |
47.5 |
2 |
盒1 |
2 756 |
56 |
2 |
山西组 |
山2 |
2 804 |
48 |
2 |
山1 |
2 866 |
62 |
2 |
石炭组 |
上统 |
太原组 |
太2 |
2 874 |
8 |
2 |
太1 |
2 902 |
28 |
2 |
本溪组 |
|
2 911 |
9 |
1 |
下古生界 |
奥陶系 |
下统 |
马家沟组 |
马五1-5 |
2 972 |
61 |
3 |
马五5 |
2 998 |
26 |
1 |
马五6 |
2 998 |
45 |
1 |
|
表 1 样品采集地层及数量分布
Table 1 Sample collection stratum and quantities
|
2.2 检测项目及方法
根据初筛结果,需要对岩屑的腐蚀性、易燃性、浸出毒性和毒性物质含量4种危险特性作进一步检测,检测项目和采用的检测方法汇总见表 2。
表 2
表 2 检测项目及方法汇总
Table 2 Summary of the testing items and methods
特性鉴别 |
项目 |
检测方法 |
腐蚀性 |
pH值 |
GB/T 15555.12-1995 |
易燃性 |
燃烧速率 |
GB 19521.1-2004 |
浸出毒性 |
重金属 |
HJ/T 299-2007 GB 5085.3-2007附录B |
砷 |
GB 5085.3-2007附录E |
苯 |
GB 5085.3-2007附录O |
甲苯 |
乙苯 |
二甲苯 |
毒性物质含量 |
含重金属毒性物质 |
GB 5085.3-2007附录B、附录S |
苯 |
GB 5085.3-2007附录O |
石油溶剂 |
GB 5085.6-2007附录O |
|
表 2 检测项目及方法汇总
Table 2 Summary of the testing items and methods
|
2.2.1 腐蚀性检测
按照GB/T 15555.12-1995《固体废物腐蚀性测定玻璃电极法》对样品浸出液的pH值进行测定。
2.2.2 易燃性检测
按照GB 19521.1-2004《易燃固体危险货物危险特性检验安全规范》对样品的燃烧速率进行测试。
2.2.3 浸出毒性检测
(1) 预处理。按照HJ/T 299-2007《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浸出方法硫酸硝酸法》配制样品浸出液。
(2) 重金属浸出毒性检测。按照GB 5085.3-2007《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附录B,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对浸出液中Be、Cr、Ni、Cu、Zn、Se、Ag、Cd、Ba、Hg、Pb的质量分数进行检测定;按照GB 5085.3-2007附录E原子荧光法对As进行测定。
(3)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浸出毒性检测。按照GB 5085.3-2007《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附录O,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浸出液中苯、甲苯、乙苯、二甲苯的质量浓度进行测定。
2.2.4 毒性物质含量检测
(1) 重金属含量检测。按照GB 5085.3-2007附录S,采用微波辅助酸消解法对样品进行预处理,后按照GB 5085.3-2007附录B,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对预处理后样品中Be、Co、Ni、As、Cd、Se、Hg、Tl、Cr、Pb、Sb的质量分数进行测定。
(2) 含重金属毒性物质的转化。含重金属毒性物质的鉴别需要将重金属转化成含重金属的化合物。按照最不利假设,将重金属转化为分子量最大和鉴别标准值最低的同类重金属元素化合物。金属元素和转化后的对应化合物见表 3。
表 3
表 3 重金属对应的毒性化合物
Table 3 Corresponding toxic compounds of heavy metals
重金属元素 |
对应化合物 |
化合物毒性类别 |
相对分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 |
Be |
氯化铍 |
致癌性物质 |
79.90/9.00 |
Co |
硫酸钴 |
致癌性物质 |
155.00/58.90 |
Ni |
氧化镍 |
致癌性物质 |
74.71/58.70 |
As |
砷酸钙 |
致癌性物质 |
398.07/74.90 |
Cd |
硫酸镉 |
致癌性物质 |
208.50/112.40 |
Se |
二氧化硒 |
剧毒物质 |
110.96/79.00 |
Hg |
氯化汞 |
剧毒物质 |
271.52/200.59 |
Tl |
氯化铊 |
剧毒物质 |
239.82/204.38 |
Cr |
铬酸钙 |
致突变性物质 |
192.12/52.00 |
Pb |
磷酸铅 |
生殖毒性物质 |
811.60/621.60 |
Sb |
五氧化二锑 |
有毒物质 |
323.52/121.75 |
|
表 3 重金属对应的毒性化合物
Table 3 Corresponding toxic compounds of heavy metals
|
(3) 有机化合物含量检测。按照GB 5085.3-2007附录O,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样品中苯的质量分数进行测定;按照GB 5085.6-2007《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毒性物质含量鉴别》附录O,采用红外光谱法对样品中石油溶剂的质量分数进行测定。
(4) 累计毒性的计算。样品含有5种不同类型的毒性物质,需要按式(1)计算和判断累积毒性。若计算出的累计毒性质量分数大于1,则岩屑需按照危险废物管理。
$
\Sigma [(\frac{{{p_{{{\rm{T}}^ + }}}}}{{{L_{{{\rm{T}}^ + }}}}} + \frac{{{p_{\rm{T}}}}}{{{L_{\rm{T}}}}} + \frac{{{p_{{\rm{Carc}}}}}}{{{L_{{\rm{Carc}}}}}} + \frac{{{p_{{\rm{Muta}}}}}}{{{L_{{\rm{Muta}}}}}} + \frac{{{p_{{\rm{Tera}}}}}}{{{L_{{\rm{Tera}}}}}})] \ge 1
$ |
(1) |
式中:pT+为固体废物中剧毒物质的质量分数,%;pT为固体废物中有毒物质的质量分数,%;pCarc为固体废物中致癌性物质的质量分数,%;pMuta为固体废物中致突变性物质的质量分数,%;pTera为固体废物中生殖毒性物质的质量分数,%;LT+、LT、LCarc、LMuta、LTera分别为各种毒性物质的标准值,%。
2.3 检测结果分析
2.3.1 腐蚀性检测结果
按照GB/T 15555.12-1995对样品制备的浸出液做检测,结果显示岩屑浸出液的pH值在9.39~10.20范围内,均未超过GB 5085.1-2007中pH值限值。因此,岩屑不具有腐蚀性危险特性。
2.3.2 易燃性检测结果
按照GB 19521.1-2004方法,对岩屑样品的燃烧速率进行测试。结果显示,岩屑样品均无法点燃,即燃烧速率为0。因此,岩屑不具有易燃性危险特性。
2.3.3 浸出毒性检测结果
采用HJ/T 299-2007制取岩屑浸出液,对其浸出毒性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显示(见表 4),所有样品浸出液中危害成分含量均未超过GB 5085.3-2007中所列浸出毒性鉴别标准限值。因此,岩屑不具有浸出毒性危险特性。
表 4
表 4 岩屑浸出毒性检测结果汇总
Table 4 Summary of the leaching toxicity test results
危害成分 |
检出率/% |
均值/(mg·L-1) |
最大值/(mg·L-1) |
最小值/(mg·L-1) |
超标数/个 |
检出限/(mg·L-1) |
标准值/(mg·L-1) |
Be |
100 |
0.000 220 |
0.001 400 |
0.000 010 |
0 |
0.000 003 |
0.02 |
Cr |
100 |
0.010 000 |
0.082 000 |
0.000 100 |
0 |
0.000 028 |
15.00 |
Ni |
100 |
0.011 000 |
0.140 000 |
0.000 420 |
0 |
0.000 250 |
5.00 |
Cu |
100 |
0.041 000 |
0.520 000 |
0.001 300 |
0 |
0.000 160 |
100.00 |
Zn |
100 |
0.410 000 |
3.900 000 |
0.009 000 |
0 |
0.000 075 |
100.00 |
As |
100 |
0.019 000 |
0.210 000 |
0.001 200 |
0 |
0.000 250 |
5.00 |
Se |
100 |
0.003 200 |
0.055 000 |
0.000 310 |
0 |
0.000 032 |
1.00 |
Ag |
96 |
0.019 000 |
0.660 000 |
0.000 150L① |
0 |
0.000 150 |
5.00 |
Cd |
42 |
0.000 460 0 |
0.003 000 0 |
0.000 008 2 |
0 |
0.000 008 2 |
1.00 |
Ba |
100 |
0.230 000 |
1.700 000 |
0.009 800 |
0 |
0.000 810 |
100.00 |
Hg |
100 |
0.022 000 0 |
0.097 000 0 |
0.001 600 0 |
0 |
0.000 004 3 |
0.10 |
Pb |
68 |
0.007 500 |
0.100 000 |
0.000 210 |
0 |
0.000 001 7 |
5.00 |
苯 |
0 |
0.001 000L① |
0.001 000L① |
0.001 000L① |
0 |
0.001 000 |
1.00 |
甲苯 |
0 |
0.001 000L① |
0.001 000L① |
0.001 000L① |
0 |
0.001 000 |
1.00 |
乙苯 |
0 |
0.001 000L① |
0.001 000L① |
0.001 000L① |
0 |
0.001 000 |
4.00 |
二甲苯 |
0 |
0.001 000L① |
0.001 000L① |
0.001 000L① |
0 |
0.001 000 |
4.00 |
注:①L表示检出限,如0.000 150L表示该项检测值低于检出限。 |
|
表 4 岩屑浸出毒性检测结果汇总
Table 4 Summary of the leaching toxicity test results
|
2.3.4 毒性物质含量检测结果
根据表 3计算重金属化合物含量,并计算累计毒性。结果显示(见表 5),所有样品的毒性物质含量、同类毒性物质累计毒性、不同类毒性物质累计毒性均未超过GB 5085.6-2007限值。因此,岩屑不具有浸出毒性危险特性。
表 5
表 5 毒性物质含量计算结果汇总
Table 5 Calculation summaries of the toxic substances content
类别 |
毒性物质 |
最大值/% |
限值/% |
超标数/个 |
毒性物质 |
同类毒性物质之和 |
致癌性物质 |
氯化铍 |
0.000 16 |
0.1 |
0 |
0 |
硫酸钴 |
0.002 30 |
0 |
氧化镍 |
0.013 00 |
0 |
砷酸钙 |
0.031 00 |
0 |
硫酸镉 |
0.000 026 |
0 |
苯 |
0.000 41 |
0 |
多环芳烃 |
0.000 45 |
0 |
剧毒物质 |
二氧化硒 |
0.000 022 |
0.1 |
0 |
0 |
氯化汞 |
0.000 70 |
0 |
氯化铊 |
0.000 005 7 |
0 |
致突变物质 |
铬酸钙 |
0.029 |
0.1 |
0 |
0 |
生殖毒性物质 |
磷酸铅 |
0.008 7 |
0.5 |
0 |
0 |
有毒物质 |
五氧化二锑 |
0.024 |
3 |
0 |
0 |
石油溶剂 |
0.97 |
0 |
累计毒性 |
|
0.86 |
1 |
0 |
0 |
|
表 5 毒性物质含量计算结果汇总
Table 5 Calculation summaries of the toxic substances content
|
3 结论
(1) 大牛地气田勘探开发过程中主要使用水基钻井液,废弃泥浆通过泥浆循环分离回用系统分离出的水基钻井岩屑未被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需要运用危险特性鉴别法对其危险特性进一步鉴别。
(2) 岩屑中可能构成危害的成分包括残存钻井液及地层中的有害物质。大牛地气田水基钻井岩屑中可能存在的危害物质包括重金属、苯系物及石油溶剂3类;且根据岩屑产生的工艺流程判断,岩屑不具有反应性危险特性,只需要对其腐蚀性、易燃性和毒性(包括浸出毒性和毒性物质含量的测定)进行进一步鉴定。
(3) 由于岩屑成分受钻井地层的影响较大,故依据单井岩屑的产生量确定样品采集数量,可有效地反映出岩屑的实际组成特征。
(4) 按照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对岩屑的pH值、燃烧速率、浸出毒性、重金属含量和毒性有机物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该岩屑各项指标均在危险性限值之内,不具有危险特性,不属于危险废物。
(5) 大牛地气田水基钻井岩屑属于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不需要按照危险废物进行管理,建议采用综合利用的方法对其进行资源化利用。
[1] |
|
[2] |
|
[3] |
|
[4] |
|
[5] |
|
[6] |
环境保护部.环保部令[2016]第39号: 国家危险废物名录[Z].北京: 环境保护部, 2016.
|
[7] |
|
[8] |
中油工程.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钻井液技术规范[S].北京: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