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2019, Vol. 48 Issue (4): 7-14
双核磺化酞菁钴与硫化钠反应的伏安法研究
崔晓霞 , 刘刚 , 盛清涛 , 申峻 , 王玉高 , 牛艳霞     
太原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摘要:PDS脱硫法有效解决了氰化氢中毒问题,得到许多企业的青睐,但副盐问题仍然是目前整个脱硫行业十分关注的话题。采用循环伏安法对PDS脱硫体系中双核磺化酞菁钴(bi-CoPc)与硫化钠的反应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Na2S和Na2Sx在玻碳电极上的氧化反应是受浓度扩散控制的不可逆反应,且S2-向S8的转化并不是一步完成,而是先转化成Sx2-,进而再生成S8。此外,参与反应的S2-仅有20%转化为S8。Sx2-以S22-~S92-中的某两种形式为主要存在形式,且Sx2-的存在形式可能对于S8的生成速率和生成量有一定影响。bi-CoPc在水溶液中易与OH-形成配合物,加入碳酸盐缓冲溶液,可降低配合物的形成能力,同时,Co+/Co2+的氧化还原反应更易发生。bi-CoPc与Na2S反应先生成S22-,然后S22-可转化为更长链的Sx2-,最终形成S8。该研究结果有助于加深对脱硫机理的了解,同时,对降低副产物生成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湿法脱硫    双核磺化酞菁钴    硫化钠    伏安法    多硫离子    
Voltammetry study on the reaction between binuclear sulfonated phthalocyanine cobalt and sodium sulfide
Cui Xiaoxia , Liu Gang , Sheng Qingtao , Shen Jun , Wang Yugao , Niu Yanxia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aiyuan, Shanxi, China
Abstract: PDS desulfurization method has been applied widely because of effectively solving the problem of hydrogen cyanide poisoning. However, the by-products problem is still a hotspot concerned in whole desulfurization field at present. The reaction between binuclear sulfonated phthalocyanine cobalt (bi-CoPc) and sodium sulfide was studied by the cyclic voltammetry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xidation reaction of Na2S and Na2Sx on glassy carbon electrode was an irreversible process controlled by concentration diffusio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S2- to S8 was not a one-step process, but firstly transformed into the intermediate, Sx2-, then further generated S8. Moreover, it was deduced that only 20% of S2- involved in the reaction was converted into S8. Sx2-had two main existing forms within the range from S22- to S92-, and their forms might have influences on the formation rate and production amount of S8. Bi-CoPc could be more readily form the coordination complex with OH- in aqueous solution than in carbonate buffer system, but the redox reaction of Co+/Co2+ is easier in carbonate buffer system than in aqueous system. Meanwhile, S22- was formed firstly in the reaction between bi-CoPc and Na2S, S22-then could transformed into Sx2-with a longer chain, finally formed S8. It was helpful for us to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 of PDS desulfurization, and it also had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reducing the formation of by-products.
Key words: wet desulfurization    binuclear sulfonated phthalocyanine cobalt    sodium sulfide    voltammetry    polysulfide ions    

PDS脱硫法是东北师范大学开发的一种湿法催化氧化脱除H2S的方法,因有效解决了HCN中毒问题,得到众多脱硫企业的青睐,且该法脱硫效率高、适用范围广,目前全国已有几百家企业在运营[1]。PDS脱硫工艺的本质是采用催化剂在碱性溶液中将气态的H2S转化为单质硫,同时催化剂经氧气氧化再生,目前常用的催化剂为双核磺化酞菁钴[2]。理论上,该法具有绿色环保、可循环再生使用的特点。然而,同其他湿式催化氧化脱硫法一样,气相中的H2S在溶液中转化为单质硫的同时,也会转化为Na2S2O3、Na2SO3和Na2SO4等副产物,这些副产物的不断累积会影响脱硫系统的正常运行,如增加碱耗、降低脱硫效率、阻止催化剂再生、堵塞设备管道等[3]

本研究提出Sx2-是HS-向单质硫S8转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活性中间产物,且HS-向Sx2-的转化是快反应过程,Sx2-向S8的转化是慢反应过程。同时,Sx2-比HS-更易被氧气氧化生成含硫副产物,故推测Sx2-是造成含硫副产物产生的主要原因[4]。在一定程度上,Sx2-在溶液中存在的浓度和时间决定着副产物生成的量。陈彬[5]也提出PDS脱硫工艺中会产生Sx2-。因此,分析Sx2-的具体存在形态可加深对脱硫机理的了解,进而对降低副产物的形成具有指导意义。

Buckley等[6]采用伏安法研究多硫化物在金电极上的电化学伏安行为,提出pH值为13时的主要存在形态是S52-,pH值为9.2时的主要存在形态为S3.32-,pH值为6.8时主要是以S22-或者HS2-的形态存在;Guillanton等[7]采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CH3CN-LiCIO电解质中烷基化多硫化物在铂盘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得出烷基化二硫的电位值在1.3~1.5 V,烷基化三硫的电位值在1.6~1.8 V,烷基化四硫的电位值为1.9~2.1 V;Rozan等[8]采用伏安法对S0、HS-和Sx2-在Hg电极上的行为进行了研究;董跃[9]采用循环伏安法研究发现,HS-与五价钒反应过程中Sx2-主要以S22-、S42-和S62-的形态存在。

上述研究表明,使用循环伏安法研究Sx2-的可行性,且伏安法具有灵敏度高、操作便捷、容易实现的特点。故以下采用循环伏安法对双核磺化酞菁钴与硫化钠的反应体系进行分析,目的是通过计算转移电子数,得出硫离子在研究体系中是如何进一步转化的,从而为加快S8的生成提供思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脱硫工艺。水溶液中硫元素在pH值为9~12时主要以HS-的形式存在[10],故用碱性条件下硫化钠溶液模拟H2S气体进行实验。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材料与仪器

Na2S·9H2O、Na2CO3、NaHCO3、K3[Fe(CN)6]、KCl、CH3COCH3、C2H6O,均为分析纯;单质硫,99.5%(w);蒸馏水。

双核磺化酞菁钴(bi-CoPc,山东安泉化工科技有限公司)

CHI电化学工作站(上海辰华仪器有限公司)、PHSJ-4A型pH计(上海雷磁仪器厂)、DF-101S集热式恒温加热磁力搅拌器(巩义市予华仪器有限责任公司)。

1.2 溶液配制
1.2.1 硫化钠溶液的配制

称取一定量的Na2S·9H2O晶体于表面皿,用蒸馏水冲洗除去表面氧化层后溶解定容,碘量法标定,现配现用。

1.2.2 双核磺化酞菁钴溶液的配制

称取一定量的bi-CoPc粉末,用蒸馏水溶解定容。

1.2.3 碳酸盐缓冲溶液的配制

用蒸馏水溶解1 g Na2CO3和30 g NaHCO3晶体转移至1 L容量瓶中,定容,用PHSJ-4A型pH计测定溶液的pH值为8.62。

1.2.4 多硫化钠溶液的配制

移取一定体积0.1 mol/L的硫化钠溶液,按照S0与S2-物质的量比为1:1加入单质硫,恒温60 ℃水浴条件下采用氮气保护磁力搅拌反应6 h,快速过滤除去未反应的单质硫,采用碘量法进行标定。

1.3 实验方法
1.3.1 玻碳电极的预处理

将直径为3 mm的玻碳电极先用金相砂纸抛光;把粒径为0.05 μm的氧化铝抛光粉在鹿皮上用蒸馏水调成糊状,将玻碳电极在上面按“8”字型进行打磨。抛光完毕后,先用大量蒸馏水冲洗电极表面,再移入超声水浴中清洗,每次约2~3 min,重复3次。依次用蒸馏水、丙酮、无水乙醇进行超声洗涤,直至清洗干净为止。最后,扫描K3[Fe(CN)6]溶液的循环伏安曲线以测试电极性能,所得循环伏安图中的氧化还原峰电势差在90 mV左右,电极方可使用。否则,需重新打磨电极,直到符合要求为止。

1.3.2 电化学测量

测试仪器为上海辰华仪器有限公司CHI660E电化学工作站。采用三电极体系,工作电极为CHI104型玻碳电极(GCE),参比电极为CHI150型饱和甘汞电极(SCE),辅助电极为铂丝电极。使用圆形玻璃电解池,三电极孔位置为等边三角形,每次测量时保证电极放置位置一致,以保证电极表面电流分布的均匀性。本研究所使用的电位值均相对于饱和甘汞电极。

2 结果与讨论
2.1 Na2S溶液的循环伏安行为

该部分以反应物Na2S溶液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扫描速率对实验结果的影响。Na2S溶液浓度为1×10-3 mol/L,溶液pH值为10.50,扫描速率分别为50 mV/s、100 mV/s、200 mV/s和500 mV/s,扫描电位范围为-1.6 ~1.6 V,起始扫描方向为负向扫描,开路电压为起始扫描电位值,结果见图 1

图 1     Na2S溶液在不同扫描速率下的循环伏安曲线 Figure 1     Cyclic voltammetry curves of na 2s solution at different scanning rates

图 1中可看出,当扫描速率低于500 mV/s时,Na2S溶液在-0.27~-0.24 V范围有1个较弱的氧化峰,在0.61~0.94 V范围有1个明显的氧化峰,且在-0.72~-0.81 V和-1.14~-1.23 V范围分别有1个弱的还原峰。随着扫描速率的增加,峰形与峰数基本不发生变化,但峰位置有所移动。具体而言,氧化峰对应的峰电位值都向正电位方向移动,还原峰对应的峰电位值向负电位方向移动,且氧化峰O2所对应的峰电位值移动较明显,当扫描速率从50 mV/s增加到500 mV/s时,峰电位值从0.61 V移动到0.94 V,说明随着扫描速率的增加,O1处形成的产物更难被进一步氧化[11]。此外,随着扫描速率的增大,氧化峰和还原峰所对应的峰电流响应值也逐渐增加。

图 2描述了氧化峰O1、氧化峰O2对应的峰电位值Epa与扫描速率lgυ的关系。从图 2中可看出,Epa与lgυ呈线性关系。同时,从图 1也可以看出,氧化还原峰并不对称,因此得出,Na2S在玻碳电极上的氧化过程为不可逆行为。根据不可逆体系存在如下关系[12-13],见式(1)。

图 2     氧化峰峰电位Epa与扫描速率lgv之间的关系 Figure 2     Relationship between oxidation peak potential Epa and scanning rate lgv

$ {\rm{d}}{\mathit{E}_{{\rm{pa}}}}{\rm{/dlg}}\upsilon {\rm{ = 30/}}\mathit{n}\alpha $ (1)

一般,不可逆电子转移体系中电荷传递系数α值为0.5,计算可得氧化峰O1、氧化峰O2转移的电子数分别为2和0.18,取近似值约为2和0.2。同时,实验过程中发现玻碳电极表面有一层薄膜附着,推测该物质为S8。这一结果可能是由于HS-先转化为低级多硫化物Sx2-,进而转化为S8而引起的[14]。因此,氧化峰O1可能发生的反应见式(Ⅰ):

$ 2{\rm{H}}{{\rm{S}}^ - } + 2{\rm{OH}} = {\rm{S}}_2^{2 - } + 2{{\rm{H}}_{\rm{2}}}{\rm{O}} + 2{\rm{e}} $ (Ⅰ)

由于生成的S22-可自身反应,相互转化,生成具有更长链的Sx2-,并且Sx2-间很容易在溶液中建立平衡[10]。同时,从图 1中也可看到,氧化峰O2峰形较宽,这说明该过程中可能涉及如下多步反应,见式(Ⅱ)~式(Ⅴ)。

$ 2\text{S}_{2}^{2-}\rightleftharpoons {{\text{S}}^{2-}}+\text{S}_{3}^{2-} $ (Ⅱ)
$ 2\text{S}_{3}^{2-}\rightleftharpoons \text{S}_{2}^{2-}+\text{S}_{4}^{2-}\rightleftharpoons {{\text{S}}^{2-}}+\text{S}_{5}^{2-} $ (Ⅲ)
$ 2\text{S}_{4}^{2-}\rightleftharpoons \text{S}_{3}^{2-}+\text{S}_{5}^{2-}\rightleftharpoons \text{S}_{2}^{2-}+\text{S}_{6}^{2-}\rightleftharpoons {{\text{S}}^{2-}}+\text{S}_{7}^{2-} $ (Ⅳ)
$ 2\text{S}_{5}^{2-}\rightleftharpoons \text{S}_{4}^{2-}+\text{S}_{6}^{2-}\rightleftharpoons \text{S}_{3}^{2-}+\text{S}_{7}^{2-}\rightleftharpoons \text{S}_{2}^{2-}+\text{S}_{8}^{2-}\rightleftharpoons {{\text{S}}^{2-}}+\text{S}_{9}^{2-} $ (Ⅴ)

以物料守恒和电荷守恒为基础,氧化峰O2的总反应可描述如式(Ⅵ):

$ 1/10\text{S}_{2}^{2-}\rightleftharpoons 1/40{{\text{S}}_{8}}+1/5\text{e} $ (Ⅵ)

由式(Ⅵ)可知,由HS-生成的S22-仅1/10转化为S8,再根据式(Ⅰ)可推算,所有参与反应的HS-仅有20%转化为S8,其余硫物质以Sx2-或未反应的HS-形式存在于溶液中。这进一步印证了前面提出的“HS-向S8的转化并不是一步完成的,而是先转化为Sx2-然后再进一步转化为S8”的结论。

图 3可以看出,氧化峰峰电流Ipa与扫描速率υ1/2线性关系良好,说明Na2S氧化过程受浓度扩散控制[15]。此外,实验中也发现,在玻碳和铂丝电极表面有微小的气泡生成,推测有气体产生,这可能是由于阳极过程有氧气析出造成的,反应方程式见式(Ⅶ):

图 3     氧化峰峰电流Ipa与扫描速率ν1/2之间的关系 Figure 3     Relationship between oxidation peak current Ipa and scanning rate ν1/2

$ 4{\rm{O}}{{\rm{H}}^ - } \to 2{{\rm{H}}_{\rm{2}}}{\rm{O}} + {\rm{O}}_2 + 4{\rm{e}} $ (Ⅶ)

阴极过程可能发生H+还原产生氢气的过程,反应方程式见式(Ⅷ):

$ 2{{\text{H}}^{+}}+2{{\text{e}}^{-}}\rightleftharpoons {{\text{H}}_{2}}\ \ \ \ \ {{E}^{\theta }}=0\ \text{V} $ (Ⅷ)

又因pH值会影响其电位,关系为:

$ \begin{array}{*{20}{l}} {{E_{\rm{H}}} = - 0.059{\rm{pH}}} \end{array} $ (2)

饱和甘汞参比电极的电极电势为0.241 V,计算得H+/H2的电位为-0.86 V,故得出图 1中还原峰R1对应H+/H2的还原。又因为式(Ⅱ)~式(Ⅵ)的反应是可逆的,各物质间可相互转化,由此还原峰R2可能对应Sx2-或S8还原为HS-的过程。

综上分析得出,氧化峰O1对应于HS-/S22-的过程;氧化峰O2对应于Sx2-/S8的过程;还原峰R1可能对应H+/H2的过程;还原峰R2可能对应Sx2-(或S8)/HS-的过程。

2.2 bi-CoPc溶液的循环伏安行为
2.2.1 bi-CoPc在水溶液中的循环伏安行为

该部分以反应物bi-CoPc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扫描速率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溶液浓度为9.82 μmol/L,pH值为8.00,扫描速率分别为50 mV/s、60 mV/s、80 mV/s、100 mV/s,结果见图 4

图 4     bi-CoPc水溶液在不同扫描速率下的循环伏安曲线 Figure 4     Cyclic voltammetry curves of bi-CoPc solution at different scanning rate

图 4可看出,当扫描速率在50 ~100 mV/s时,bi-CoPc溶液在电极上有2个氧化峰和1个还原峰,其中,氧化峰的峰电位值分别为-0.15~-0.12 V和0.99~1.01 V,还原峰的峰电位值为-0.52~-0.54 V。随着扫描速率的增加,氧化峰和还原峰的峰形和峰数均不发生改变;氧化峰所对应的峰电位值向正电位方向有少许的移动,还原峰所对应的峰电位值向负方向移动。氧化还原峰对应的峰电流响应值随扫描速率的增加而增大。此外,O1R1的电位差值ΔEp约为0.40 V,Ipa/Ipc的比值小于1,且该对峰明显不对称。由此说明,O1过程为不可逆过程。氧化峰O2并没有出现相对应的还原峰,说明该过程同样也为不可逆过程。

图 5中氧化峰对应的峰电位值Epa与扫描速率lgυ线性关系良好,进一步说明bi-CoPc的氧化过程为不可逆过程。根据式(1)计算出氧化峰O1和氧化峰O2转移的电子数分别为0.6和1.2,取近似值均约为转移1个电子。根据Shumba M[16]报道酞菁钴修饰电极在pH值为7的碳酸缓冲盐溶液体系中通过循环伏安法分析得-0.40 V处的峰归属于Co2+/Co+的氧化还原峰;Komorskylovric S[17]报道在0.1 mol/L的Na2CO3溶液中,酞菁钴石墨电极上电位值在-0.50 V(相对于SCE电极)处的峰也归属于Co2+/Co+的氧化还原峰。因此推测,氧化峰O1对应于Co+/Co2+的过程,还原峰R1对应于Co2+/Co+的过程。由于bi-CoPc在水溶液中极易与OH-结合形成二聚体配合物[18]。因此,氧化峰O2可能对应于bi-CoPc与OH-形成配位的过程,反应式如式(Ⅸ):

图 5     氧化峰峰电位Epa与扫描速率lgv之间的关系 Figure 5     Relationship between oxidation peak potential Epa and scanning rate lgv

$ {\rm{bi}} - {\rm{Co}}\left( {Ⅰ} \right){\rm{Pc}} + {\rm{O}}{{\rm{H}}^ - } \to {\rm{bi - Co}}\left( {{\rm{Ⅱ}}} \right){\rm{Pc}}\left( {{\rm{OH}}} \right) + {{\rm{e}}^ - } $ (Ⅸ)

图 6中氧化峰峰电流Ipa与扫描速率υ1/2呈线性关系,说明bi-CoPc的氧化过程受浓度扩散控制。

图 6     氧化峰峰电流Ipa与扫描速率ν1/2之间的关系 Figure 6     Relationship between oxidation peak current Ipa and scanning rate ν1/2

综合上述分析得出,氧化峰O1对应于Co+/Co2+的过程;还原峰R1可能对应于Co2+/Co+的过程;氧化峰O2对应于配合物bi-Co(II)Pc (OH)的形成过程。

2.2.2 bi-CoPc在碳酸盐缓冲溶液中的循环伏安行为

实际脱硫体系是在碳酸盐缓冲溶液中进行的,故该部分考察了bi-CoPc在碳酸盐缓冲溶液中的循环伏安行为。浓度为9.82 μmol/L,pH值为8.80,扫描速率分别为50 mV/s、60 mV/s、80 mV/s、100 mV/s,结果见图 7

图 7     bi-CoP碳酸盐缓冲溶液在不同扫描速率下的循环伏安曲线 Figure 7     Cyclic voltammetry curves of bi-CoPc in buffer solution at different scanning rate

图 7可以看出,当扫描速率为50~100 mV/s时,bi-CoPc循环伏安图中在-0.16~-0.13 V处出现有1个微弱的氧化峰,在1.37~1.40 V处有1个明显的氧化峰,且在-0.41~-0.42 V处有1个明显的还原峰,在-1.54~-1.56 V处有1个微弱的还原峰。随着扫描速率的增加,氧化峰和还原峰的峰形和峰数都不发生改变,且各氧化还原峰相对应的峰电位值有少许移动;峰电流响应值随扫描速率的增加而增加,其中,氧化峰O2所对应的峰电流响应值随扫描速率的增加变化尤为明显。

结合图 4中峰的归属情况,将氧化峰O1归属为Co+/Co2+过程,还原峰R1对应于Co2+/Co+的过程,该对氧化还原峰的电位差约为0.29 V,远远大于90 mV,说明Co2+/Co+的反应过程为不可逆过程;氧化峰O2可能对应于bi-Co(II)Pc(OH)的形成过程,还原峰R2对应于bi-Co(II)Pc(OH)的解离过程。

图 7图 4进行对比发现,bi-CoPc缓冲体系相对于水体系,在同一扫速下,氧化峰O1的峰电位向更负电位方向移动,还原峰R1的峰电位向正方向移动,说明碳酸盐缓冲溶液的加入使得Co+/Co2+的氧化还原反应更易发生。同时,氧化峰O2的峰电位向更正的方向移动了约0.39 V,且出现了1个新的还原峰R2,说明碳酸盐缓冲溶液的加入,使得bi-CoPc与OH-形成配位的反应更难进行,同时,生成的配合物在该体系下可发生解聚。

2.3 Na2Sx溶液的循环伏安行为

该部分以浓度1.2×10-3 mol/L、pH值10.80的Na2Sx溶液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不同扫描速率对循环伏安行为的影响。扫描速率分别为20 mV/s、50 mV/s、60 mV/s、80 mV/s和100 mV/s,结果见图 8

图 8     Na2Sx溶液在不同扫描速率下的循环伏安曲线 Figure 8     Cyclic voltammetry curves of Na2Sx, solution at different scanning rate

图 8可以看出,扫描速率为20~100 mV/s时,Na2Sx溶液在玻碳电极上有3个氧化峰和2个还原峰。其中氧化峰的位置分别为-0.07~-0.12 V、0.29~0.37 V和0.73~0.77 V;还原峰的位置分别为-0.67~-0.75 V和-1.14~-1.20 V。随着扫描速率的增加,峰数不发生变化,但峰形变得更加突出,其中氧化峰O2和还原峰R2变得尤为明显。同时,氧化峰和还原峰所对应的峰电流响应值也随着扫描速率的增加而增加。此外,氧化峰所对应的峰电位值随扫描速率的增加向正电位方向移动,还原峰所对应的峰电位随着扫描速率的增加向负电位方向移动。

图 9中可看出,氧化峰O1、氧化峰O2与氧化峰O3的峰电位值与扫描速率lgυ呈线性关系。同时,从图 8也可看出,Na2Sx溶液的氧化还原峰并不对称,因此得出Na2Sx溶液在玻碳电极上的氧化过程为不可逆过程。根据式(1),当取α值为0.5时,氧化峰O1、氧化峰O2和氧化峰O3对应的转移电子数分别为0.76、0.83、0.92,约为转移1个电子。同时,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玻碳电极表面有1层薄膜附着,进而说明有S8生成。故O1可能发生的反应如式(Ⅹ)。

图 9     氧化峰峰电位Epa与扫描速率lgν之间的关系 Figure 9     Relationship between oxidation peak potential Epa and scanning rate lgν

$ {{\rm{S}}^{2 - }} = 1/2{\rm{S}}_2^{2 - } + {\rm{e}} $ (Ⅹ)

由于生成的S22-可发生自催化反应,形成更长链的Sx2-,可能发生的反应见式(Ⅱ)~式(Ⅴ)。由此可以推测,氧化峰O2可能对应Sx2-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氧化峰O3可能对应Sx2-到S8的过程,且均为转移1个电子。此外,从图 8可以看出,相邻的两个氧化峰之间可以实现分离,说明Na2Sx溶液中Sx2-以S22-~S92-中的某两种形式为主要存在形式。

图 10中氧化峰峰电流Ipaυ1/2的线性关系,说明Na2Sx溶液的氧化过程受浓度扩散控制。此外,在实验过程中也发现在玻碳和铂丝电极表面观察到有微小的气泡生成,推测是由于产生了氧气和氢气,且还原峰R1归为H+/H2的过程,还原峰R2归为于Sx2-(或S8)还原为S2-的过程。

图 10     氧化峰峰电流Ipa与扫描速率ν1/2之间的关系 Figure 10     Relationship between oxidation peak current Ipa and scanning rate ν1/2

综合上述分析,氧化峰O1对应于S2-/S22-的过程;氧化峰O2对应于Sx2-之间转化;还原峰R1对应H+/H2的过程;还原峰R2可能对应Sx2-(或S8)/S2-的过程。

2.4 bi-CoPc与Na2S反应的循环伏安行为

上述实验说明,扫描速率的改变通常会引起峰电位的移动。同时,扫描速率增大,峰电流响应值增强,更有利于峰的辨别;因此,该实验研究了扫描速率为100 mV/s时,bi-CoPc与Na2S在缓冲盐体系中的反应过程,其中bi-CoPc的浓度为9.82 μmol/L,Na2S的浓度为0.02 mol/L,溶液pH值为10.24,实验时将溶液混合均匀后,立即开始扫描,结果见图 11

图 11     bi-CoPc与Na2S反应的循环伏安曲线 Figure 11     Cyclic voltammetry curves of bi-CoPc with Na2S reaction

图 11可以看出,bi-CoPc与Na2S反应体系的循环伏安曲线中,在O1(-0.27 V)处出现1个微弱的氧化峰,在O2(0.17 V)、O3 (1.09 V)和O4 (1.42 V)处分别出现1个明显的氧化峰,且氧化峰O2的峰形较宽。在R1 (-0.26 V)、R2 (-0.89 V)、R3 (-1.18 V)和R4 (-1.54 V)处均有还原峰出现,且R3的峰尤为明显。

结合前面各反应物的氧化还原峰归属以及对多硫化钠氧化还原峰的归属,各峰归属如下:氧化峰O1为S2-/S22-的过程;氧化峰O2为Sx2-之间的相互转化;氧化峰O3为Sx2-/S8的过程;氧化峰O4为bi-CoPc与OH-配位形成bi-Co(II)Pc(OH)的过程。还原峰R1为Co2+/Co+的过程;还原峰R2为H+/H2的过程;还原峰R3归为Sx2-(S8)/S2-的过程;还原峰R4归为bi-Co(II) Pc(OH)的解离过程。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推测,bi-CoPc与Na2S反应的过程可能描述为:bi-CoPc首先催化氧化Na2S生成为S22-,同时bi-CoPc中的钴由二价还原为一价;随后S22-通过自催化反应生成更长链的Sx2-,最后进一步转化生成S8。此外,bi-CoPc在溶液中易与OH-结合形成配合物。因此,在缓冲盐体系中,bi-CoPc与Na2S可能的反应方程式如下。

(1) Na2S溶液水解产生HS-,且在pH值为9~12时主要以HS-形式存在。

$ {{\rm{S}}^{2 - }} + {{\rm{H}}_2}{\rm{O}} = {\rm{HS}^ -} $ (Ⅺ)

(2) bi-CoPc与HS-反应生成S22-,且钴的价态发生变化。

$ 2{\rm{H}}{{\rm{S}}^ - } + {\rm{bi - C}}{{\rm{o}}^{2 + }}{\rm{Pc}} + 2{\rm{O}}{{\rm{H}}^ - } = {\rm{S}}_2^{2 - } + {\rm{bi - C}}{{\rm{o}}^ + }{\rm{Pc}} + 2{{\rm{H}}_{\rm{2}}}{\rm{O}} $ (Ⅻ)

(3) Sx2-发生自催化反应形成更长链的多硫离子,见式(Ⅱ)~式(Ⅴ)。

(4) 单质硫S8的形成。

$ \begin{array}{*{35}{l}} \text{S}_{x}^{2-}\rightleftharpoons \text{S}_8 \\ \end{array} $ (ⅩⅢ)

(5) bi-CoPc在碳酸盐缓冲溶液中与OH-结合发生聚合与解聚,见式(Ⅸ)。

3 结论

(1) Na2S和Na2Sx溶液的氧化过程都是受浓度扩散控制的不可逆过程。S2-向S8的转化并不是一步完成的,而是首先反应生成Sx2-,再进一步转化为S8,且参与反应的S2-仅有20%转化为S8,其余硫物质以Sx2-和未反应的S2-形式存在于溶液中。

(2) Sx2-循环伏安曲线有3个氧化峰,电极反应转移电子数为1。且得出Sx2-以S22-~S92-中的某两种形式为主要存在形式,但未能具体确定是哪两种存在形式。此外,也推测得出Sx2-的存在形式可能对于S8的生成速率和生成量有一定的影响,为今后研究如何加快Sx2-向S8的转化提供了思路,同时有助于深入了解脱硫工艺机理。

(3) bi-CoPc在水溶液中易与OH-结合形成配合物,但碳酸盐缓冲溶液的加入可抑制配合物的形成。此外,在缓冲盐溶液中,Co+/Co2+的氧化还原反应更容易发生,因PDS脱硫通常使用碳酸盐缓冲溶液作为介质,更能使bi-CoPc保持高的催化活性。

(4) bi-CoPc与Na2S在缓冲盐溶液中反应,S2-先转化为S22-,同时,钴价态由二价还原为一价。S22-可发生自催化形成更长链的Sx2-,最后转化为S8。此外,bi-CoPc与OH-结合发生聚合与解聚。

参考文献
[1]
张红兵. PDS脱硫技术在焦化行业的应用[J]. 山西化工, 2006, 26(6): 51-52. DOI:10.3969/j.issn.1004-7050.2006.06.016
[2]
杨佩.气体净化脱硫液副盐分离技术研究[D].兰州: 兰州理工大学, 2016.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degree&id=D01028171
[3]
杜浩, 徐正西. PDS法脱硫工艺中副盐的产生原因及应对措施[J]. 冶金动力, 2017(1): 59-61.
[4]
郭彩霞.栲胶脱硫体系中钒物质与含硫化合物间的作用研究[D].太原: 太原理工大学, 2018.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112-1018959276.htm
[5]
陈彬, 邵允, 裴东光, 等. PDS催化脱硫反应机理的研究(I)——双核双中心机理模型[J].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0(2): 121-126.
[6]
BUCKLEY A N, HAMILTON I C, WOODS R.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sulphur(-II)/sulphur(0) system on bold electrodes[J]. Journal of Electroanalytical Chemistry, 1987, 216(1-2): 213-227. DOI:10.1016/0022-0728(87)80208-5
[7]
GUILLANTON G L, DO Q T, ELOTHMANI D. Determination of mixtures of polysulfides by cyclic voltammetry[J]. 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 1996, 143(10): L223-L225. DOI:10.1149/1.1837151
[8]
ROZAN T F, THEBERGE S M, LUTHER III G. Quantifying elemental sulfur (S0), bisulfide (HS-) and polysulfides (Sx2-) using a voltammetric method[J]. Analytica Chimica Acta, 2000, 415(1/2): 175-184.
[9]
董跃.在二元催化氧化脱硫反应体系中多硫离子作用的研究[D].太原: 太原理工大学, 2011.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112-1016327580.htm
[10]
凌开成, 牛艳霞. 栲胶脱硫技术[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7.
[11]
倪永年, 杜姗. 核黄素与脱氧核糖核酸相互作用的电化学和光谱法研究[J]. 分析化学, 2006, 34(5): 659-662. DOI:10.3321/j.issn:0253-3820.2006.05.016
[12]
易清风. 石墨电极上硫化钠的阳极氧化机理探索[J]. 物理化学学报, 2000, 16(3): 263-268. DOI:10.3866/PKU.WHXB20000314
[13]
YI Q F, CHEN Q Y, ZHOU J H, et al. Electrochemical reaction mechanism of aqueous polysulfide solution[J].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2000, 10(4): 534-537.
[14]
易清风, 陈启元, 张平民. 硫化钠溶液电化学分解制备硫磺和氢气的研究[J]. 环境科学学报, 1998, 18(5): 539-544. DOI:10.3321/j.issn:0253-2468.1998.05.017
[15]
崔磊.电化学法脱除溶液中硫离子的研究[D].成都: 西南石油大学, 2012.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615-1012515889.htm
[16]
SHUMBA M, NYOKONG T. Electrocatalytic activity of nanocomposites of sulphur doped graphene oxide and nanosized cobalt phthalocyanines[J]. Electroanalysis, 2016, 28(12): 3009-3018. DOI:10.1002/elan.201600226
[17]
KOMORSKY-LOVRI Ć S. Voltammetry of microcrystals of cobalt and manganese phthalocyanines[J]. Journal of Electroanalytical Chemistry, 1995, 397(1/2): 211-215.
[18]
叶涛.四磺酸基酞菁钴与含硫化合物反应研究[D].江苏: 扬州大学, 2005.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degree&id=Y748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