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2021, Vol. 50 Issue (3): 127-133
不同泄漏条件下输油管道泄漏事故后果研究
梅苑1 , 帅健1 , 李云涛1 , 刘敏1,2     
1.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安全与海洋工程学院;
2. 北京辰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为了减轻输油管道泄漏燃烧时带来的破坏与损失,基于FERC模型与固体火焰模型对输油管道泄漏后流淌火及池火展开了研究。结果发现, 点火时间的延长及泄漏孔径的增大会加剧油品泄漏区域的发展,从而增强火灾时辐射热流密度的输出强度,扩大危险区域范围。泄漏孔径会改变流淌火中点火时间对辐射热流密度的影响效果。当辐射热流密度为12.5 kW/m2,点火时间为1 000 s与3 600 s时,中孔泄漏危险距离相差12.39 m,而大孔泄漏则为60.86 m。泄漏时间对流淌火的影响受流淌火稳定燃烧时间的限制,而池火则会持续受泄漏时间的影响,危险区域范围不断扩大。在相同泄漏条件下,池火的危害程度远高于流淌火。
关键词输油管道    池火    流淌火    FERC模型    
Study on the consequence of oil pipeline leakage accident under different leakage conditions
Mei Yuan1 , Shuai Jian1 , Li Yuntao1 , Liu Min1,2     
1. College of Safety and Ocean Engineering,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Beijing, China;
2. Beijing Global Safety Technology Co., Ltd, Beijing,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reduce the damage and loss caused by the leakage and combustion of oil gathering pipeline, the flow fire and pool fire after oil pipeline leakage are studied based on FERC model and solid flame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xtension of ignition time and the increase of leakage pore size can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oil leakage area, thus enhancing the output intensity of radiation heat flux in fire and expanding the scope of dangerous area. Besides, the effect of ignition time on radiation heat flux in flowing fire will be changed by leakage aperture. When the radiation heat flux is 12.5 kW/m2 and the ignition time is 1 000 s and 3 600 s respectively, the dangerous distance difference of the middle hole leakage could reach 12.39 m while that of the large hole leakage is 60.86 m. The influence of the leakage time on the flow fire is limited by the steady burning time of the flow fire, while the pool fire can be continuously affected by the leakage time, leading to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the danger area. Therefore, the harm degree of pool fire i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flowing fire under the same conditions.
Key words: oil pipeline    pool fire    flowing fire    FERC model    

2018年全球石油消费量为4 662.1×106 t油当量,占一次能源消费量的33.6%[1]。管道是石油运输的关键基础设施,将生产地区与炼油厂、化工厂、家庭消费者和商业需求连接起来[2]。但随着管网的逐年运行,其使用年限逐渐达到管道的最大使用寿命。此时,油管承压防腐能力大幅下降,在长期运行过程中,极易会因腐蚀、焊接缺陷、第三方损坏等原因而发生失效。研究认为输油管道的主要失效形式为穿孔[3-5], 一旦输油管道发生失效,就会导致管道油品外泄, 从而发生泄漏事故,若遭遇明火,则会发展成为池火与流淌火,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6-7]。因此,从安全角度来看,对于输油管道泄漏事故后果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理论模型是研究油品泄漏的重要手段[8-11]。李云涛等[12]提出一种基于FERC模型的油品流淌火灾定量风险评估方法。胡燕康等[13]通过研究汽油管道失效概率、点火概率等,建立了一套油气管道风险计算模型,并结合风险可接受标准得出汽油管道基于风险的安全距离。随着计算流体力学的发展,CFD软件日渐成熟,也成为研究油品泄漏扩散的主要研究方法[14-17]。Liang等[18]基于CFD软件模拟地下原油泄漏扩散过程,发现模拟结果能够较好地再现实验过程,并在模拟结果的基础上,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提出了地面溢油危险区域。Zhu等[19]利用FLUENT软件对海底管道油品泄漏过程进行了模拟,基于模拟结果拟合出石油到达海面的时间和地点的相关公式。史晓蒙等[20]模拟了不同管道运行压力和不同泄漏孔径下油品在地面上的流散过程, 得到了油品扩展速度关于泄漏流量的关系式和关于管道压力、泄漏孔径、流散时间的流散面积偏微分方程组。位子阳[21]模拟了不同海底输油管道泄漏口方向与水流运动方向夹角下石油的运动轨迹,发现泄漏石油初始泄漏角度对泄漏石油上升至水面时水平方向移动的最远距离及时间都有明显的影响。

目前,对于油品泄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液池的扩展方面,而忽略对油品火灾后果的考虑。输油管道失效后,受泄漏方式与点火时间等因素的影响,会发展成不同类型的火灾事故,主要的火灾事故类型为池火、流淌火和闪火等,而闪火的危险程度远小于池火和流淌火。因此, 本研究基于FERC模型与固体火焰模型对输油管道泄漏后流淌火及池火展开研究,旨在为油品泄漏火灾事故应急救援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1 计算条件
1.1 计算工况

泄漏孔径、点火时间、泄漏时间是影响流淌火以及池火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针对这3个因素设计相应的研究工况。设定油品泄漏后有5种点火时间,分别为:0 s、100 s、500 s、1 000 s、3 600 s。根据AQ/T 3046-2013《化工企业定量风险评价导则》的规定,泄漏孔径(直径)分别定为5 mm、25 mm、100 mm。输送管道压力为1.5 MPa,管径为200 mm。根据GB/T 37243-2019《危险化学品生产装置和储存设施外部安全防护距离确定方法》, 可确定热辐射通量准则对应的损伤阈值。选取热辐射通量值为12.5 kW/m2时的距离为最大危险距离,其中的范围为危险区域范围。泄漏的油品为汽油,其相关物性参数汇总于表 1

表 1    汽油物性参数

1.2 FERC模型

FERC模型的准确性已在先前的研究中得到证实[12, 22-23]。模型考虑了摩擦力和油膜形状对液池扩展的影响,包括运动方程和质量方程两部分。其中,质量方程为式(1):

$ \frac{\mathrm{d} V_{\mathrm{p}}}{\mathrm{d} t}=\frac{Q_{\mathrm{in}, m}}{\rho_{\mathrm{L}}}-\frac{m_{v} A_{\mathrm{p}}}{\rho_{\mathrm{L}}} $ (1)

式中:Vp为扩展的总油品体积,m3Vp=AphAp为扩展面积,m2h为油膜平均厚度,m;Qin, m为油品的质量泄漏速率,kg/s;ρL为油品的密度,kg/m3mv为液池燃烧速率,与油品本身有关,为单位面积上的油品在1 s内燃烧掉的质量,kg/(m2·s),对于扩展过程中未发生点火的液池扩展, mv取0。

运动方程为式(2):

$ \frac{\mathrm{d}^{2} r}{\mathrm{~d} t^{2}}=\frac{4 g \triangle \varphi h}{r}-C_{\mathrm{F}} $ (2)

式中: r为液池扩展半径,m; t为扩展时间,s;g为重力加速度,m/s2;△为液面以上的油膜厚度的占比,取为1;φ为形状因子;CF为摩擦阻力,kg·m/s。

泄漏停止后,当前沿位置的油膜厚度小于临界值hδ时,液池将停止扩展。此临界值与重力、油品表面张力、黏性等有关。通过相关力的平衡可得临界值,一般用式(3)或式(4)进行估算:

$ h_{\delta}=\sqrt{\sigma / g \rho_{\mathrm{L}}} $ (3)
$ h_{\delta}=\left(\frac{6 V_{\mathrm{L}} Q_{\mathrm{in}, m}}{\pi g \rho_{\mathrm{L}}}\right)^{0.25} $ (4)

式中:σ为液体表面张力,N/m;VL为运动黏性系数。

取式(3)与式(4)所计算的最大值作为最终油品扩展的临界厚度。

1.3 固体火焰面模型

固体火焰模型是被国内外学者多次验证的池火计算模型[24],且在流淌火计算方面也具有较好的预测性[12, 25],具有考虑的影响因素全面、算法简单、准确度较高等优点。本研究将采用固体火焰模型对流淌火和池火的热辐射进行计算。

火焰外围物体所受到的辐射热流密度计算如式(6):

$ q=\tau E F $ (6)

式中:q为辐射热流密度,kW/m2τ为大气透射率,不考虑湿度等影响,取值为1;E为向外辐射的功率,kW/m2E=58×(10-0.00823D)[26]D为液池直径,m;F为视觉因子,反映目标物体接受到的辐射占总发射的比例,范围为为0~1,由于考虑了最坏事故场景下的热辐射影响,视觉因子取为1[24]

2 结果与讨论
2.1 点火时间对油品泄漏火灾的影响

池火为液池稳定后遇到点火源发生的火灾,在泄漏过程中不考虑点火,因此本节仅针对流淌火展开研究。图 1为在中孔及大孔泄漏条件下,泄漏时间为3 600 s时不同点火时间下的流淌区域半径变化。从图 1可以看出,点火时间对于流淌区域扩展具有显著的影响。当点火时间较短,即点火时间为0 s和100 s时,流淌区域半径变化曲线几乎保持一致,在停止泄漏之前(3 600 s之前),曲线呈现先增大后稳定的趋势。这是因为,流淌火中油品燃烧速率与流淌面积呈正相关,在泄漏前期,流淌区域面积较小,因此油品整体的燃烧速度也较小,导致油品的泄漏速率大于燃烧速率,流淌区域持续扩展。随着流淌面积的增加,油品燃烧耗量逐渐提升,当油品燃烧速率等于泄漏速度时,流淌区域半径将保持稳定。而在点火发生延迟时,即点火时间为500 s与1 000 s时,流淌区域半径发展将超过稳定燃烧的区域半径,并在点火后出现一个下降区段。分析认为,当点火时间延长之后,流淌区域在点火时能够达到较大的面积,此时燃烧速率大于泄漏速率,流淌区域半径开始减小。当点火时间为3 600 s时,与泄漏时间相同,即流淌面积在扩展至最大范围后发生燃烧,因此整个过程不会再出现稳定燃烧的局面。另外,从图 1可以看出,在同一泄漏孔径条件下,若泄漏持续时间足够长,油品稳定燃烧时的区域半径与点火时间无关。

图 1     不同点火时间下的流淌区域半径变化

图 2为不同点火时间下流淌火辐射热流密度随距离的变化。可明显看出,当点火时间较短,即点火时间为0 s和100 s时,热辐射影响范围几乎相同。这是因为点火时间较早,流淌区域半径在达到稳定燃烧时便不会再增加,因此最大流淌区域半径相同,相应的热流密度变化曲线也保持一致。而当点火时间较晚,即点火时间为500 s、1 000 s和3 600 s时,点火时间越晚,最大流淌区域半径越大,因此距火灾同等距离下的辐射热流密度值也越大,产生的事故危险区域范围也越大。另外,从图 2可以发现,泄漏孔径会改变点火时间对辐射热流密度的影响效果。如当油管为中孔泄漏时,辐射热流密度为12.5 kW/m2,点火时间为1 000 s时最大危险距离为19.23 m,点火时间为3 600 s的工况对应的距离则为31.62 m,两者相差12.39 m。而当油管为大孔泄漏、点火时间为1 000 s时,最大危险距离为67.20 m,点火时间为3 600 s的工况对应的距离为128.06 m,两者相差60.86 m,较于前者危险区域范围大幅度提高。由此说明, 泄漏孔径越大,点火时间延长会增强辐射热流密度,流淌火产生的危害将会更加严重,危险区域范围更大。

图 2     不同点火时间下流淌火辐射热流密度随距离的变化

2.2 泄漏孔径对油品泄漏火灾的影响

图 3为不同泄漏孔径下的流淌区域半径及液池区域半径随时间的变化(泄漏时间为3 600 s)。由图 3可以看出,随着泄漏孔径的增加,流淌火及池火的最大区域半径呈现显著上升的趋势。对于流淌火(见图 3(a)),当点火时间为0 s时,大孔泄漏所达到的最大流淌区域半径为36.21 m,而小孔泄漏最大流淌泄漏半径仅为1.63 m。另外,对于流淌火(图 3(b)),当点火时间较晚,流淌区域半径存在下降的区段时,达到稳定燃烧的流淌区域半径所用的时间随泄漏孔径的增加而变长。大孔泄漏需经历1 653 s才能到达稳定燃烧流淌区域半径,而小孔泄漏却仅需386 s。分析认为,在同样条件下,泄漏孔径越大,单位时间内油品泄漏量越多,达到点火时间时泄漏出的油品总量就越多,因此,发生点火后燃烧速率与泄漏速度达到稳定时的时间也就越长。池火较于流淌火最大区域半径提升效果更为明显(图 3(c)),大孔泄漏最大区域半径较小孔泄漏提升115.59 m。

图 3     不同泄漏孔径下的流淌区域半径及液池区域半径变化

图 4为不同泄漏孔径下流淌火及池火的辐射热流密度随距离的变化。对于流淌火,当点火时间为0 s(见图 4(a)),辐射热流密度为12.5 kW/m2,小孔泄漏工况最大危险距离为14.12 m,而大孔泄漏工况对应的距离却为37.55 m,高于前者2倍以上。在池火中(见图 4(c)),火灾辐射热流密度影响效果也同样与泄漏孔径呈正相关。不同之处在于,相对于前者,池火中泄漏孔径的增大对于辐射热流密度影响范围提升更为显著。对于池火,当辐射热流密度为12.5 kW/m2时,小孔泄漏工况最大危险距离为19.22 m,大孔泄漏工况对应的最大距离为127.85 m,为流淌火大孔泄漏时的3.4倍。由此也能说明,在相同条件下,池火的危害程度远高于流淌火。

图 4     不同泄漏孔径下流淌火及池火辐射热流密度随距离的变化

2.3 泄漏时间对油品泄漏火灾的影响

图 5所示为不同泄漏时间下的流淌区域半径及液池区域半径变化(大孔泄漏条件下),其中流淌火的点火时间为0 s。从图 5可以发现,随着泄漏时间的延长,流淌区域半径及液池区域半径的扩展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然而,对于流淌火工况而言(见图 5(a)),不同泄漏时间下的流淌区域半径变化曲线存在较大的差异。分析认为,当泄漏时间为60 s和600 s时,泄漏时间过短,未能达到稳定燃烧所需的时间,流淌区域半径曲线未出现平滑区段。在池火中(见图 5(b)),不同泄漏时间下的液池区域半径变化曲线特征较为相似,液池区域半径随泄漏时间的延长而快速上升,直至停止泄漏。

图 5     不同泄漏时间下流淌区域半径及液池区域半径变化

图 6为大孔泄漏条件下不同泄漏时间流淌火及池火热辐射随距离的变化。可以看出,流淌火及池火的辐射热流密度强度与泄漏时间呈正相关,泄漏时间的延长会加强两种火灾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另外,对于点火较早的流淌火,流淌区域半径并不会持续增大,当流淌火达到稳定燃烧时,其产生的辐射热流密度最强,对应的危险距离也最大,此时火灾不受泄漏时间的影响。而对于池火而言,点火发生于泄漏稳定之后,因此池火产生的辐射热流密度强度将一直受泄漏时间的影响,危险区域范围不断扩大。以上分析从一定程度上同样说明了池火的危害性高于流淌火。

图 6     不同泄漏时间下流淌区域半径及液池区域半径变化

3 结论

(1) 最大流淌区域半径与辐射热流密度的影响范围随点火时间的延长而增大。点火时间较早,流淌区域半径曲线呈先增加后稳定的趋势,最大流淌区域半径为稳定燃烧阶段的区域半径;发生延迟点火时,最大流淌区域半径发展将超过稳定燃烧的区域半径,并在点火后出现一个下降区段。油品稳定燃烧时的区域半径与点火时间无关。泄漏孔径会改变点火时间对辐射热流密度的影响效果。

(2) 流淌火与池火中,随着泄漏孔径的增加,最大流淌区域半径呈现数倍激增的趋势,辐射热流密度输出强度也随之提高,危险区域范围扩大。在相同的泄漏孔径下,池火的最大液池区域半径远高于流淌火火灾的流淌区域半径,对应的辐射热流密度输出强度也远高于流淌火。由此说明,在相同条件下,池火的危害程度远高于流淌火。

(3) 对于流淌火,当泄漏时间大于达到稳定燃烧需要的时间时,随着泄漏时间的增加,流淌区域半径保持不变,为稳定燃烧时的流淌区域半径,此时危险区域范围达到最大。在池火中,不存在稳定燃烧阶段,液池区域半径及辐射热流密度将一直受泄漏时间的影响,危险区域范围持续扩大。

参考文献
[1]
程薇. BP公司在2019年世界能源统计年鉴中指出世界正走在一条不可持续的道路上[J].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19, 50(9): 96.
[2]
SHAIKH F, JI Q, SHAIKH P H, et al. Forecasting China's natural gas demand based on optimised nonlinear grey models[J]. Energy, 2017, 140: 941-951. DOI:10.1016/j.energy.2017.09.037
[3]
LU H F, WU X N, NI H M, et al. Stress analysis of urban gas pipeline repaired by inserted hose lining method[J]. Composites Part B: Engineering, 2020, 183: 107657. DOI:10.1016/j.compositesb.2019.107657
[4]
LU H F, ISELEY T, BEHBAHANI S, et al. Leakage detection techniques for oil and gas pipelines: state-of-the-art[J]. Tunnel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 2020, 98: 103249. DOI:10.1016/j.tust.2019.103249
[5]
姜修才, 贾志方, 曹文明, 等. 油气管道穿孔封堵用软质捆绑卡具的设计[J]. 油气储运, 2019, 38(3): 345-348.
[6]
刘胜利, 梁永图, 王逍. 陆上输油管道溢油扩散规律及泄漏后果研究进展[J]. 油气储运, 2020, 39(2): 148-161.
[7]
赵汉青. 我国油气管道的事故成因及环境预防措施[J]. 油气储运, 2015, 34(4): 368-372.
[8]
FAY J A. Model of spills and fires from LNG and oil tankers[J].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03, 96(2-3): 171-188. DOI:10.1016/S0304-3894(02)00197-8
[9]
BRISCOE F, SHAW P. Spread and evaporation of liquid[J]. Progress in Energy and Combustion Science, 1980, 6(2): 127-140. DOI:10.1016/0360-1285(80)90002-7
[10]
RAJ P K. Models for cryogenic liquid spill behavior on land and water[J].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1981, 5(1-2): 111-130. DOI:10.1016/0304-3894(81)85009-1
[11]
WEBBER D M. On models of spreading pools[J]. Journal of Loss Prevention in the Process Industries, 2012, 25(6): 923-926. DOI:10.1016/j.jlp.2012.05.003
[12]
李云涛, 陈旭芳, 帅健. 基于FERC模型的油品流淌火灾定量风险评估方法研究[J].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9, 15(3): 104-108.
[13]
胡燕康. 基于定量风险分析的城镇油气管道安全规划技术研究[D]. 廊坊: 华北科技学院, 2018.
[14]
GOPALASWAMI N, MENTZER R A, SAM MANNAN M. Investigation of pool spreading and vaporization behavior in medium-scale LNG tests[J]. Journal of Loss Prevention in the Process Industries, 2015, 35: 267-276. DOI:10.1016/j.jlp.2014.10.012
[15]
GAVELLI F, BULLISTER E, KYTOMAA H. Application of CFD (Fluent) to LNG spills into geometrically complex environments[J].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08, 159(1): 158-168. DOI:10.1016/j.jhazmat.2008.02.037
[16]
王一, 李佳奇, 多英全, 等. 基于CFD的油品泄漏扩散过程的数值模拟[J].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 2020, 47(3): 30-35.
[17]
卢盛灿, 张军, 伍斯杰, 等. 海底管道水平方向泄漏实验与数值模拟[J]. 油气储运, 2018, 37(4): 469-474.
[18]
LIANG B, LAN H Q, LIN N. Diffusion simulation and safety assessment of oil leaked in the ground[J]. 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8, 167: 498-505. DOI:10.1016/j.petrol.2018.04.034
[19]
ZHU H J, LIN P Z, PAN Q. A CFD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 simulation for oil leakage from damaged submarine pipeline[J]. Energy, 2014, 64: 887-899. DOI:10.1016/j.energy.2013.10.037
[20]
史晓蒙, 吕宇玲, 杨玉婷. 地面输油管道泄漏流散数值模拟[J].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7, 13(1): 90-96.
[21]
位子阳, 朱晓临, 郭清伟. 基于CFD的海底输油管道石油泄漏数值模拟[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41(7): 1002-1008. DOI:10.3969/j.issn.1003-5060.2018.07.025
[22]
陈旭芳, 李云涛, 帅健. 水面LNG液池扩展模型的分析与对比研究[J].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8, 14(3): 115-120.
[23]
杨兆晶, 侯磊, 朱淼. 某大型LNG储罐泄漏扩散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天然气与石油, 2020, 38(1): 47-53. DOI:10.3969/j.issn.1006-5539.2020.01.008
[24]
MUDAN K S. Thermal radiation hazards from hydrocarbon pool fires[J]. Progress in Energy and Combustion Science, 1984, 10(1): 59-80. DOI:10.1016/0360-1285(84)90119-9
[25]
赵金龙. 持续泄漏溢油流淌火扩散和燃烧机理与模型研究[D]. 北京: 清华大学, 2018.
[26]
SHOKRI M, BEYLER C L. Radiation from large pool fires[J]. Journal of Fire Protection Engineering, 1989, 1(4): 141-149. DOI:10.1177/1042391589001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