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井酸化处理是油气田开发过程中的重要增产措施[1],但酸化过程会造成井下金属设备的腐蚀,因此通常加入一些缓蚀剂来减缓酸对金属的腐蚀。苄基喹啉季铵盐(以下简称BQC)就是一种常用的酸化用缓蚀主剂[2-3]。相关文献中报道了一种具有特殊结构的稠杂环化合物,可表现出远超大多数酸化缓蚀主剂的缓蚀效果[4-5],且该化合物可由BQC通过双分子反应转化而来,因此,称其为BQC的二聚体(简称BQD)。初步研究表明,BQD加量仅为BQC加量的1%~2%,BQD即可达到同等的缓蚀效果[6-7]。由于这种缓蚀性能突出且结构特殊的“季铵盐二聚体”存在于合成BQC所得的粗产品中,而BQC纯品的缓蚀性能实际较为有限[8],因此,通过合成BQD,并系统展开BQD相关研究[9],对认识其酸化缓蚀性能及作用机理,优化BQC系列缓蚀剂的开发与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BQD化学式为C32H23N2Cl,是一种季铵盐型的氮杂环化合物。由于合成产率低,同时还有多种副产物和未反应初始物存在,因此测定BQD含量有一定难度,方法未见报道。因此,建立BQD含量的分析方法十分关键。测定季铵盐和氮杂环化合物含量的定量分析方法有紫外分光光度法、滴定法和色谱法[10-12]。最近报道的定量核磁共振氢谱法因具有简单、快捷,不破坏样品,可使用性质稳定且信号简单、出峰位置确定的常用内标物进行比对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13-18]。
实验合成并提纯了BQD,通过元素分析、液相色谱-高分辨率质谱、核磁共振谱及红外光谱等表征方法证实得到了BQD纯品。对合成后未经提纯的样品,尝试使用核磁共振氢谱法对BQD的含量进行了测定,通过选择合适的核磁参数、溶剂、内标物、测试步骤与计算方法,为高效、简便、准确地测定BQD的含量提供理论基础。
VarioEL Ⅲ型CHNS/O元素分析仪,德国Elementar公司;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率质谱联用仪,Thermo fisher Scientific LTQ XL;Nexue型傅里叶变换(原位)FT-IR分析仪,美国ThermoNicolet公司;BRUKER ANANCE NEO 600型核磁共振波谱仪,瑞士布鲁克公司;ME204型万分之一电子天平,梅特勒-托利多仪器上海有限公司;10 μL微量移液器,上海高鸽工贸有限公司公司。
苄基喹啉季铵盐(BQC),浙江黄岩万丰医化有限公司,有效含量95%(w),工业品;无水乙醇、三氯甲烷、正丁醇、亚硝酸钠均为化学纯;氘代氯仿,分析纯,质量分数为99.9%;二溴甲烷,分析纯,质量分数为99.9%。
参考Yang等[5, 7]苄基喹啉季铵盐二聚体(BQD)的合成过程,优化的合成方法如下:将125 g BQC和69 g亚硝酸钠加入150 mL的正丁醇溶剂中,在110 ℃下回流反应6~8 h;将反应物全部转移至分液漏斗中,加入纯水洗涤3次,分离水层,去除水溶性无机盐和未反应的BQC。将剩余的溶液蒸干得到黏稠状液体,进一步烘干便可以得到紫黑色的粗产品(收率在90%以上),作为待测粗产品样品。对一部分粗品使用配方为V(正丁醇) ∶V(三氯甲烷) ∶V(乙醇)=4∶3 ∶1的洗脱液,用硅胶柱层析分离法进行精细分离,取其中黄色溶液,减压蒸馏后得到黄色BQD固体(收率约为7%),其转化机理如图 1所示。
对上述得到的黄色BQD固体进行元素分析,结果见表 1。从表 1可看出,C、H、N元素的实测含量与目标产物的理论值基本一致。
对BQD的分子量采用液相色谱-高分辨率质谱分析研究。
BQD样品的总离子流图见图 2。从图 2可观察到一个明显的单峰信号(5.8~5.9 min),这说明BQD的样品得到了充分提纯。该位置的色谱峰所对应的高分辨质谱谱图(正离子模式)如图 3所示。显示BQD分子离子峰为435.185 4,经配套分析软件进行匹配所得到的与该质荷比相符的最大可能原子组成为[C32H23N2]+,与前述BQD分子式中阳离子部分相吻合。
使用CDCl3作溶剂对BQD进行核磁共振测试。1H-NMR谱图(图 4)中:与BQC一样,BQD在化学位移δ 6.35 ppm(2H)处出现一个-CH2-基团的单峰信号;在δ 7.2~7.6 ppm(12H)、δ 7.65 ppm(2H)、δ 7.75 ppm(2H)、δ 7.90 ppm(1H)、δ 8.01 ppm(2H)以及δ 9.35 ppm(1H)处的系列峰均由BQC(或BQD)分子中的芳香氢质子产生;但在δ 12.26 ppm(1H)处,BQD新出现了一个明显单峰信号,归属于二聚体形成后,与季氮阳离子N+相邻的六元环上的唯一氢质子,该峰不易受干扰且具有代表性,可以作为核磁共振氢谱检测含量的定量特征峰。13C-NMR谱图(图 5)中,化学位移δ 76.82~77.33 ppm处为溶剂峰;除δ 59.59 ppm处为唯一脂肪碳原子-CH2-的信号峰外,其余在δ 109.76~149.93 ppm之间的27个碳信号可以归属于BQD分子中所含有的全部31个环结构上的碳原子。由于发生二聚反应,δ 126.97 ppm、δ 129.10 ppm、δ 130.79 ppm、δ 131.46 ppm处4个峰位为重叠加强信号,分别指示BQD分子中处于对称位置的碳原子(单取代苯结构上的对称位置)。
图 6所示为BQD的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图,从图 6中可以看到如下特征吸收峰位:在1 635 cm-1处出现了强的、与叔胺氮原子相连的C=C伸缩振动吸收峰,且仍保有1 415 cm-1处的N+-CH2的弯曲振动吸收峰,在2 926 cm-1处为饱和C-H的伸缩振动峰,1 470 cm-1处为饱和C-H变形吸收峰,1 150 cm-1处为C-N伸缩振动吸收峰,750 cm-1、710 cm-1处为取代苯结构中的=C-H变形特征吸收峰。
上述元素分析、液相色谱-高分辨率质谱、核磁共振谱及红外光谱等表征结果证实得到了BQD纯品,其化学式为C32H23N2Cl,且BQD的结构及核磁共振氢谱检测时定量峰的位置如图 7所示。
选择氘代氯仿作为溶剂溶解BQD粗产品,内标物选择高纯度的二溴甲烷,其核磁共振氢谱峰位置明确,易于识别且不与样品峰发生重叠,同时加入等量的纯品BQD作比对实验,进行核磁共振氢谱测试。
以化学位移在δ 12附近的BQD单峰和δ 5附近的CH2Br2单峰作为定量峰,两峰互不干扰、基线平整、专属性高。积分求出峰面积,通过比较两个峰面积的大小即可计算样品中BQD的有效含量。
称取适量在合成过程中含有BQD的粗产品样品,加入CDCl3充分溶解,使用微量移液器移取适量的CH2Br2与之充分混合,一同加注到核磁管中,进行1H-NMR测试。将采集到的氢谱进行傅里叶变换,然后对图谱进行基线校正和相位校正,对选定的样品及内标定量峰进行积分,按式(1)计算被测样品中产品的含量。
式中:AS和Ar分别为被测样品中BQD和内标物特征峰的积分面积;nS和nr分别为被测样品中BQD和内标物包含的特征质子数;MS和Mr分别为被测样品中BQD和内标物的分子量;mS和mr分别为被测样品和内标物的质量,mg;WS和Wr分别为被测样品中BQD和内标物的质量分数, %。
为确保实验的准确性,按第3.2节的方法称取适量的样品进行多次测试。图 8为添加12.4 mg样品及17.4 mg CH2Br2内标物的峰信号与积分值。从图 8可得出,AS/Ar =0.015,nS/nr=0.5,mS/MS =12.4/470.7=0.026 3,mr/Mr =17.4/173.8=0.100,按式(1)计算出样品中的BQD质量分数为11.4%。其余测定结果列于表 2。
由表 2可知,6份平行样品测试结果重复性好,BQD质量分数平均值为11.6%。
利用已获得的BQD纯品,按不同质量比例混合样品与纯品,可得到系列新的待分析物,按第3.3节所述方法再次对待分析物进行核磁测试,确定实测含量。由于已经对BQD样品的含量进行了测定(表 2),因此,可计算出系列不同待分析物的理论BQD含量。比对实测含量与理论含量,可进一步确认该方法的准确性,比对测试结果见表 3。从表 3可知,比对性实验中的实测结果与理论结果吻合度较高,再一次证明该定量核磁共振氢谱法用于测定BQD含量可信度高。
(1) 合成了含有BQD的粗产品样品,通过提纯获得了BQD纯品;对BQD的结构进行表征与确认,同时找到了其化学位移在δ 12 ppm附近的单峰作为核磁共振氢谱定量峰。
(2) 采用核磁共振氢谱法,以CDCl3作为溶剂,CH2Br2为内标物,选择BQD化学位移δ 12 ppm附近的单峰及内标物CH2Br2化学位移δ 5 ppm附近的单峰作为定量峰。通过比较这两个定量峰面积的大小,计算出合成粗产品中BQD质量分数平均值为11.6%。
(3) 通过加入不同比例的纯品BQD进行比对实验,发现核磁共振氢谱检测的实测结果与理论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