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2024, Vol. 53 Issue (3): 141-146
基于响应曲面法的超临界CO2萃取油基钻屑油相工艺优化
王道乐1 , 杜国勇1,2 , 李绥昌1     
1. 西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2. 油气田应用化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摘要目的 对超临界CO2萃取油基钻屑中油相工艺参数进行优化。方法 采用响应曲面法对影响超临界CO2萃取工艺的重要参数进行具体实验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值模拟,通过模拟得出萃取时间、压力、温度和超临界CO2流量等参数的优化数据。结果 响应曲面分析了各变量之间对萃取效果的影响,基于萃取数据建立了二次多项式模型,能够较好地拟合实验结果,得出最佳萃取条件为萃取压力25 MPa、温度323.15 K、时间90 min和流量25.0 L/h。结论 通过具体实验数据结合响应曲面法得出了最佳萃取条件,在该条件下油类最大去除率为95.22%。利用气相色谱仪-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萃取物前后性状未发生明显变化,该方法能够更好地实现固液分离和资源回收。
关键词超临界二氧化碳    响应曲面法    萃取    油基钻屑    
Optimization of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extraction process of oil-based drilling cuttings oil phase based on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WANG Daole1 , DU Guoyong1,2 , LI Suichang1     
1. 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China;
2. Sichuan Key Laboratory of Applied Chemistry for Oil and Gas Fields, Chengdu, Sichuan,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he process parameters of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extraction of oil phase from oil-based drilling cuttings were optimized. Methods The response surface method was employed to test the important parameters affecting the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extraction process, and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was carried out according to the test results. The optimization condition of extraction time, pressure, temperature,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flow rate, and other parameters were obtained by simulation. Results The response surface analysis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each variable on the extraction effect. Based on the extraction data, a quadratic polynomial model was established to fit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better. The optimum extraction conditions were identified to be with extraction pressure of 25 MPa, temperature of 323.15 K, time of 90 min, and flow rate of 25.0 L/h. Conclusions The optimum extraction conditions were obtained by combining the specific experimental data with the response surface method. Under this condition, the maximum oil removal rate was 95.22%.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change in the traits before and after the extraction based on GC-MS analysis.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was proven to be effective in solid-liquid separation and resource recovery.
Key words: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extraction    oil-based drilling cuttings    

在页岩油气藏钻井过程中,目前主要采用油基钻井液,而钻井所产生的废弃油基钻井岩屑是污染钻井液的主要污染物之一[1-5]。常规的油基钻屑处理方法大都存在二次污染、成本较高、处理条件苛刻、回收油相难以回用和现场实施困难等问题。超临界CO2具有黏度低、扩散系数大等特点,在临界点附近,压力与温度的微小变化可导致溶解度的巨大变化。利用超临界CO2这个特性可对油基钻屑中的石油烃类等有机物进行萃取,从而实现油基钻屑中石油烃类的回收。国内外学者对不同地区原油生产的含油污泥进行了超临界CO2萃取研究。Ma等[6]对北海油基泥浆进行了超临界CO2萃取实验,萃取效率可达98%。李赵等[7]通过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对废弃油基钻屑进行萃取,使得处理后钻屑残油率降低至0.748%。与其他技术相比,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具有环保、节能和经济性好等诸多优点,因此,研究超临界CO2萃取油基钻屑规律对于实现我国油基钻屑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具有重大意义。

1 实验部分
1.1 实验材料

油基钻屑样品来源于涪陵页岩气钻探现场的钻井岩屑,样品质地细腻,由于颗粒表面含油,故具有较高的黏度,含油率为13.47%,含水率为0.58%,余下部分为固相残渣。

1.1.1 实验药品

实验主要药品如表 1所列。

表 1    实验药品一览表

1.1.2 实验设备

实验主要设备如表 2所列。

表 2    实验设备一览表

1.2 超临界CO2萃取装置及萃取过程
1.2.1 实验过程

所有含油污泥萃取实验均采用超临界流体萃取系统(SFE120-50-01C,宜庄,中国南通)进行,如图 1所示。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图 1     超临界CO2萃取实验设备示意图

1) 设备运行前的准备工作: ①向冷却系统中注入质量分数分别为30%的乙醇和70%的水; ②循环系统注满蒸馏水(距舱盖高度2 ~ 3 cm); ③确保CO2气瓶的压力范围为4~8 MPa; ④将筒体装入萃取釜;⑤通过红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油基钻屑中含油率(a1)。

2) 气体行进路线按CO2钢瓶、冷却系统、压缩泵、萃取釜、分离釜和循环系统的顺序运行。在萃取实验过程中,保证出气阀皆为关闭状态。

3) 当萃取时间达到相应实验条件时,回收萃取釜中多余的CO2至冷箱。将萃取釜中气压排空后取出油基钻屑残渣。

4) 对萃取后的污泥残渣测定含油率(a2),并将其与a1进行比较和计算,得出实验萃取率(γ),计算公式如式(1)所示:

$ \gamma=\frac{a_1-a_2}{a_1} \times 100 \% $ (1)
1.2.2 含油率测定

萃取完成后,采用索氏提取法测定钻井岩屑残渣中的残油率。将50 g残渣用滤纸包裹好装在索氏提取器的玻璃套管中,然后连接在装有300 mL石油醚的500 mL圆底烧瓶上,用石油醚(沸程60~90 ℃)萃取24 h。萃取后,用真空旋转蒸发仪在50 ℃下减压分离石油醚。重复3次实验,并称量萃取油质量。

2 实验结果及分析
2.1 响应曲面实验优化实验

在传统单因素实验中,一般考查了萃取压力、温度、时间、CO2流速、萃取剂的添加和孔隙率等因素[8-9]。然而,传统单因素实验并未考虑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利用响应曲面法优化实验条件[10],探究相关参数之间的相互影响,采用中心复核实验设计方法,以萃取压力、温度、时间和CO2流量为变量来评价其对残油率的影响及变化规律,其他参数均保持定值,萃取样品的量为500 g。实验设计变量如表 3所列。

表 3    超临界CO2萃取钻井岩屑的参数与水平

实验设计了4因素3水平的30个不同组合,其中包括16个阶乘点,8个轴向点和6个中心点。操作参数对应设计的中心点重复6次是为了保证模型的有效性,也就是为了减小模型预测值的估计方差。响应曲面设计方案与实验结果如表 4所列。

表 4    中心复合设计及油类去除率

通过方差分析计算出油类去除率和输出参数的最佳相关性,得出了回归二次多项式模型,计算公式见式(2)。

$ \begin{aligned} \mathrm{Y}= & +95.38+0.731\;7 \times \mathrm{A}+0.550\;6 \times \mathrm{B}+ \\ & 2.69 \times \mathrm{C}+0.572\;8 \times \mathrm{D}+0.081\;9 \times \mathrm{AB}+ \\ & 0.321\;9 \times \mathrm{AC}+0.669\;4 \times \mathrm{AD}+0.158\;1 \times \mathrm{BC}+ \\ & 1.62 \times \mathrm{BD}-0.736\;9 \times \mathrm{CD}-1.15 \times \mathrm{A}^2- \\ & 4.69 \times \mathrm{B}^2+0.921\;6 \times \mathrm{C}^2-0.733\;4 \times \mathrm{D}^2 \end{aligned} $ (2)

由方差分析可得,二次多项式模型的独立参数项和二阶项,如A、B、C、D、AD、BD、CD有意义,其他项P值过大,均是无意义参数。式(2)的相关系数R2为0.867 5、校正R2为0.743 9及预测R2为0.157 1,精度仅为9.949 8,因此,获得的二次多项式并不是最佳模型,需要进行进一步修正。此二次多项式模型中包含了一些无意义项,从而导致预测R2和校正R2之间差距过大。因此,须去除式(2)中无意义项来进一步完善模型,从最大不相关项开始,逐项删减无意义项,使得预测R2和校正R2更为接近。式(3)为简化后的二次多项式模型。

$ \begin{aligned} \mathrm{Y}= & +95.40+0.731\;7 \times \mathrm{A}+0.550\;6 \times \mathrm{B}+ \\ & 2.69 \times \mathrm{C}+0.572\;8 \times \mathrm{D}+0.669\;4 \times \mathrm{AD}+ \\ & 1.62 \times \mathrm{BD}-0.736\;9 \times \mathrm{CD}-1.07 \times \mathrm{A}^2- \\ & 4.61 \times \mathrm{B}^2 \end{aligned} $ (3)

表 5为简化二次多项式的方差分析,由表 5可知,简化二次多项式模型的P值<0.000 1,失拟度的P值为0.018,表明实验数据的拟合度良好且模型方程可靠,式(3)的相关系数R2、校正R2和预测R2分别为0.849 3、0.791 9和0.627 6,校正R2和预测R2绝对值之差低于0.2,故可以认为模型预测较为吻合,可以进行后续分析。

表 5    简化二次多项式模型的方差分析

在4种影响因素中,萃取压力和CO2流量对油类去除率的影响高度显著,萃取温度和萃取时间对油类去除率的影响极为显著,其中,交互项AD、CD对油类去除率的影响高度显著、BD对油类去除率的影响呈现不显著性。

综上所述,式(3)描述了简化二次模型,实现了比较好的拟合实验值,模型误差范围很小,相关系数R2、校正R2和预测R2的数值比较接近。通过优化计算,在确定萃取时间为90 min的情况下,最佳萃取条件为萃取压力25 MPa、温度323.15 K、时间90 min和流量25.0 L/h,油类最大去除率为95.22%。

2.2 两因素相互作用对油类减量率的影响

使用Design-Expert软件对响应曲面模型进行分析后得到3D响应曲面图(见图 2),在此基础上研究各主要工艺参数交互作用对油类去除率的影响。

图 2     两因素相互作用对油类去除率的影响

图 2(a)所示为压力与温度对油类去除率的影响,压力和温度是CO2转变为超临界CO2最关键的参数,当压力增大时,超临界CO2的密度也随之增大,油基钻屑和超临界CO2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力增大,提高了矿物油在超临界CO2中的溶解度,使得萃取率有所提升。随着萃取压力的升高,混合体系中超临界CO2的黏度增大,超临界CO2在钻屑中的扩散系数降低。上述变化减缓了溶出,降低了萃取率。温度对萃取率有着相同的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萃取率随之提高,而当温度超过323.15 K时,萃取率反而有所下降。造成此现象的原因可能是萃取温度对超临界CO2萃取存在有两种相互矛盾的影响,即: ①当温度过低时,矿物油的饱和蒸气压不足,随着温度的升高,提高了饱和蒸气压,油类在超临界CO2中的溶解度增加;②当温度过高时,超临界CO2密度随之降低,导致油类在超临界CO2流体中的溶解量有所降低,其负面影响远大于油分饱和蒸气压带来的正面影响,不利于萃取的进行。

图 2(b)图 2(d)图 2(f)给出了时间与压力、温度、CO2流量对油类去除率所带来的影响,时间越长,油类萃取的质量越高,这是因为超临界CO2萃取工艺需要足够长的时间才能使超临界CO2与被萃取物充分接触,故而时间越长,萃取率就越高。但随着萃取时间的延长,萃取系统中的超临界CO2和油达到多相平衡,萃取率的提高将停止。

图 2(c)给出了压力与流量对油类去除率所带来的影响。由图 2(c)可以看出,当流量为20~28 L/h时,对萃取率有明显的增强效果。但流量超过29 L/h后,反而会对萃取率有负面作用,这是因为在低流速状态下,当CO2流量增大时,固体颗粒周围摩擦层度减小。因此,传质阻力减小,能够提高一定的萃取效率,而当流速过快时,超临界CO2停留在萃取釜中的时间缩短,与被萃取物接触时间减少,不利于油分的溶解,故导致萃取率有所下降。同时,通过图 2(e)可以看到,当温度过高或过低时,流量的变化对萃取率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可见CO2流量与温度的相关性并不显著,与方差分析所得出的结论一致,故将其剔除,提升二次多项式模型拟合度。

图 2(f)可看出,当萃取时间过短时,萃取率随CO2流量的增加而提高,这是因为CO2流量的增加可增大萃取过程的传质推动力,相应地增大了传质系数,使传质速率加快,使其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钻屑穿透,形成不同通路并尽可能多地与油分相溶,从而提高了萃取率。

2.3 SEM观测分析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钻井岩屑萃取前后的表面形态。先将少量样品用导电胶布贴在金属板上,喷涂金钯合金使样品导电性增强,并避免积电效应,然后用电子显微镜进行电镜扫描。

图 3所示为萃取前后样品SEM图,图 3(b)为经萃取后的岩屑,呈现干燥粉末状,说明钻屑经过萃取而被充分脱油。通过图 3(c)可以看出,处理前的钻井岩屑粒径更大,这是因为油分与固相物相互揉合。图 3(d)所示为萃取后样品的SEM图,其粒径更小,且足够松散,能够形成较多孔隙,这表明超临界CO2能够穿透到颗粒内部而更彻底地萃取油样。

图 3     萃取前后样品SEM图

2.4 萃取物GC-MS分析

图 4所示为超临界CO2萃取前后的油样气相色谱仪-质谱联用仪(GC-MS)图分析。从图 4可以看出,钻井岩屑中最丰富的烃类分布为C11~C25,萃取后,其分布基本保持不变,这说明萃取工艺对油类组分没有影响, 萃取后的尾油可以重新收集起来再用于制备钻井液。从图 4也可得出结论,C16或更短的碳氢化合物比更重的组分更容易分离。这是因为CO2作为一种非极性溶剂,可以很容易地溶解非极性组分,但通常对较重的强极性组分的溶解能力较低[11]。SEM和气相色谱分析结果也表明,超临界CO2萃取工艺能较好地分离出含油钻井岩屑中的烃类。

图 4     超临界CO2萃取前后的油样组分比较

3 结论

1) 采用中心复合实验设计,进行了超临界CO2萃取油基钻井岩屑中油类的实验研究, 以响应曲面法优化了萃取条件,得出最佳萃取条件为: 萃取压力为25 MPa、温度为323.15 K、时间为90 min、流量为25.0 L/h,油类最大去除率为95.22%。

2) 采用响应曲面分析了不同参数间相互作用对萃取率的影响,分析结果得到:萃取时间对萃取效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积极影响;温度和压力不仅影响超临界CO2的溶解能力,同样还会影响油的溶解性;CO2的流量存在1个最佳值,其值过小会导致萃取速率变慢,其值过大则会影响溶质溶入溶剂。

3) 利用SEM和GC-MS分析发现萃取物前后性状未发生明显变化,与未萃取的油基岩屑相比,萃取后的油基岩屑颗粒变得更加细腻、分散。油基岩屑中最丰富的烃类分布为C11~C25,与萃取后油样分布大致相当,说明该方法没有改变油样的性状,能够更好地实现固液分离并达到资源回收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博廉, 操卫平, 赵继伟, 等. 油基钻井岩屑处理技术展望[J]. 当代化工, 2014, 43(12): 2603-2605.
[2]
吴金龙, 周俊虎, 翟卓凡, 等. 油基岩屑热等离子体处置的熔渣特性研究[J].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2023, 52(3): 123-129.
[3]
梅绪东, 廖新睿, 王朝强, 等. 涪陵页岩气田油基岩屑安全处置与利用实践[J]. 油气田环境保护, 2019, 29(2): 28-32.
[4]
于劲磊, 向启贵, 蒋国斌, 等. 深、浅层页岩气区块油基岩屑污染特征研究[J].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2021, 50(4): 124-129.
[5]
刘文士, 熊兴洋, 刘春艳, 等. 不同聚乙烯醇纤维掺量对油基岩屑热解残渣水稳基层的性能影响[J]. 天然气工业, 2023, 43(5): 47-55.
[6]
MA B, WANG R H, NI H J, et al. Experimental study on harmless disposal of waste oil based mud using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extraction[J]. Fuel, 2019, 252: 722-729. DOI:10.1016/j.fuel.2019.04.111
[7]
李赵, 杜国勇, 朱盟翔, 等. 超临界CO2萃取废弃油基钻屑的实验研究[J].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2016, 45(3): 93-96.
[8]
QIN H B, WU X F, ZHENG Y X, et al. Insight into water-enhanced CO2 extra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oily sludge[J]. Journal of CO2 Utilization, 2022, 57: 101868. DOI:10.1016/j.jcou.2021.101868
[9]
YILMAZ NAYIR T, KONUK S, KARA S. Extraction of polyhydroxyalkanoate from activated sludge using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process and biopolymer characterization[J].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2023, 364: 50-57. DOI:10.1016/j.jbiotec.2023.01.011
[10]
刘本, 金志华. 响应曲面试验设计法的教学尝试[J]. 药学教育, 2010, 26(2): 56-58.
[11]
KHANPOUR R, SHEIKHI-KOUHSAR M R, ESMAEILZADEHF, et al. Removal of contaminants from polluted drilling mud using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extraction[J]. The Journal of Supercritical Fluids, 2014, 88: 1-7. DOI:10.1016/j.supflu.2014.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