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2024, Vol. 53 Issue (6): 114-119, 134
我国车用压缩天然气质量指标探讨
朱华东1,2,3 , 周理1,2,3 , 刘锦韬1,2,3 , 陈正华1,2,3     
1.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天然气研究院;
2.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重点实验室(天然气质量控制和能量计量);
3.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天然气质量控制和能量计量重点实验室
摘要目的 针对中国目前车用压缩天然气(CNG)产品标准与相关标准不协调的问题,提出相对科学合理的质量指标,以促进CNG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方法 综合国内CNG气质现状和国内外CNG质量指标,确定GB 18047《车用压缩天然气》质量指标及在各个阶段的优化修订情况,并与国际上CNG质量指标进行对标分析。结果 当前CNG质量指标不能体现天然气清洁属性,且作为商品,CNG质量等级未进行分类,不利于公平公正的市场贸易发展。结论 从使用安全、环保、经济适应性和促进产业发展的视角提出了CNG质量指标建议:①根据高位发热量、总硫含量、H2S含量和氧气含量将CNG分为一类气和二类气;②增加一类气,建议其质量指标为:高位发热量34.0 MJ/m3、总硫质量浓度20 mg/m3、H2S质量浓度6 mg/m3、氧气体积分数0.1%;③保留GB 18047—2017质量指标作为二类气质量指标,保障特殊气源作为CNG利用;④水露点指标修改为“在汽车驾驶的特定地理区域内,在操作压力和环境温度低于−13 ℃的条件下,车用CNG中不应有液态水析出”。
关键词CNG    天然气    质量指标    高位发热量        水露点    
Study on quality index of compressed natural gas as vehicle fuel
ZHU Huadong1,2,3 , ZHOU Li1,2,3 , LIU Jintao1,2,3 , CHEN Zhenghua1,2,3     
1. Research Institute of Natural Gas Technology, PetroChina Southwest Oil & Gasfield Company, Chengdu, Sichuan, China;
2. Key Laboratory of Natural Gas Quality Control and Energy Measurement, State Administration for Market Regulation, Chengdu, Sichuan, China;
3. Key Laboratory of Natural Gas Quality Control and Energy Measurement, CNPC, Chengdu, Sichuan,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ddress the inconsistency of CNG national standards to other related standards at present, relatively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quality indexes are proposed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CNG industry. Methods Based on CNG quality status in China, domestic and foreign CNG standards, and CNG quality indexes, the determination of GB 18047 Compressed natural gas as vehicle fuel quality indexes and the optimization and revision in each stage were analyzed, and the international CNG quality indexes were compared. Result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natural gas industr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requirements, the current CNG quality indexes could not reflect the clean attribute of natural gas, and the CNG quality level as a commodity was not classified, which was not conducive to the development of fair and equitable market trade. Conclusions This paper proposes CNG quality indexes recommenda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afet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conomic adaptability, and promoting industrial development, which are listed as follows: Firstly, CNG is classified into Class I and Class II based on its gross calorific value, total sulfur, H2S content, and oxygen content. Secondly, gross calorific value of 34.0 MJ/m3, total sulfur content of 20 mg/m3, hydrogen sulfide content of 6 mg/m3, and the oxygen content of 0.1 vol% are added as technical indexes of Class I gas. Thirdly, indexes of GB 18047—2017 are kept for Class II gas to ensure the use of special gas sources to produce CNG. Fourthly, The water dew point index is modified to "in the specific geographical area of the car driving,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operating pressure and ambient temperature below −13 ℃, there should be no liquid water precipitation in the compressed natural gas as vehicle fuel".
Key words: CNG    natural gas    quality indexes    gross calorific value    sulfur    water dew point    

车用压缩天然气(CNG)是储存在容器中的高压天然气,具有清洁、高效等优点[1]。进入21世纪后,全球面临CO2和SO2等过度排放的问题,各国积极开展汽车燃料结构调整,自意大利1931年建成首座CNG加气站以来[2],CNG以其价格低廉、清洁的特点促进CNG汽车的快速发展[3]

我国第一座CNG加气站于1988年在四川南充建立[4],随后开始逐年加大CNG产业发展力度,并开展了CNG汽车关键技术攻关,形成了清洁汽车标准和检验技术[5]。先后启动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计划,将CNG汽车纳入《天然气利用政策》[6]。2017年6月23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印发《加快推进天然气利用的意见》的通知”(发改能源〔2017〕1217号),鼓励发展 CNG 加气站、LNG 加气站、CNG/LNG 两用站等,并要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推进 LNG、CNG 等储气调峰设施建设。根据《中国天然气发展报告(2021)》[7],2020年我国加气站总数达到1.08万座,各类车、船总数量达到700万辆(艘)。与此同时,我国也在不断完善CNG工艺设备和相关标准、规范,从而为CNG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制度及规范上的保障。

2000年,我国在SY/T 7546—1996《汽车用压缩天然气》的基础上,参考了ISO/FDIS 15403:1998《天然气 作为车用压缩燃料的天然气的质量指标》及其技术报告草案《天然气的组成要求》,结合我国CNG加气站和CNG汽车运行的经验,制定了GB 18047—2000《车用压缩天然气》[8-9],规定了高位发热量、总硫含量、H2S含量、CO2含量、氧气含量及水露点指标。其中,高位发热量指标关系到汽车的动力,为经济核心指标[10];总硫含量和H2S含量为环保严控指标;CO2含量和氧气含量指标关系到环保和安全;水露点指标则为安全关键指标[11-12],天然气中的CO2、硫化物和氧气等组分与水结合才会形成具有腐蚀性的物质,因此,须严控水露点指标。GB 18047—2000的发布实施推动了我国整个清洁汽车产业的大发展。2017年对该标准进行了修订,重点修订了水露点指标,按照环境温度−13 ℃为界限划分(用水露点和水含量两种方式进行规定):在压力不大于25 MPa和环境温度不低于−13 ℃的条件下,水的质量浓度应不大于30 mg/m3;在压力不大于25 MPa和环境温度低于−13 ℃的条件下,水露点应比最低环境温度低5 ℃[13-14]

随着国内天然气工业高速发展的需要和环保要求的提升,2018年对GB 17820—2012《天然气》进行了修订。此次修订的主要技术指标变化为:①修改了一类气和二类气质量指标中的发热量、总硫含量、H2S含量和CO2含量指标;②进入长输管道的天然气高位发热量由31.4 MJ/m3修改为34.0 MJ/m3;③总硫质量浓度由200 mg/m3修改为20 mg/m3,H2S质量浓度由20 mg/m3修改为6 mg/m3。此次修订提升了总硫含量指标,体现了控制总量和控制关键组分的技术思路[15-16],对天然气的生产、利用、环境保护和用气安全具有重大意义[17]。与此同时,我国发布了GB/T 37124—2018《进入天然气长输管道的气体质量要求》,规定进入长输管道的天然气高位发热量不低于34.0 MJ/m3,氧气摩尔分数不大于0.1%。而车用CNG基本来源于天然气管网,由于长输管道的气体质量指标已经发生变化[18],故GB 18047—2017已无法覆盖新的产品变化[19],须进行修订。本研究通过对CNG相关标准的调研分析,同时结合国内CNG气质情况,提出了新的CNG质量指标,为GB 18047修订奠定了技术基础。

1 我国CNG气质分析

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对包括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下属油气田及炼化企业、地方燃气公司等29家单位的调研,收集到代表性数据共58个,分别来自于四川、重庆、河北和新疆,气质情况见表1。根据调研结果得到:CNG的高位发热量为33.82~41.61 MJ/m3,其中以煤层气为原料的CNG高位发热量最低,为33.82 MJ/m3,以致密砂岩气为原料的CNG高位发热量最高,为41.61 MJ/m3;总硫质量浓度为0~18.56 mg/m3;H2S质量浓度为0~4.5 mg/m3;CO2摩尔分数为0.161%~1.630%;氧气摩尔分数为0~0.46%;氢气摩尔分数为0~0.054%;除煤制气外,水露点指标均符合GB 18047—2017的要求。

表 1    我国CNG气质情况

2 CNG相关标准

目前,与车用压缩天然气相关的标准主要包括ISO 15403-1:2006《天然气 汽车用压缩性燃料天然气 第1部分:质量标记》及其技术支持文件ISO/TR 15403-2:2006《天然气 作为车辆压缩燃料使用的天然气 第2部分:质量的规范》[20-21]、ISO 23306: 2020《船用液化天然气燃料规范》[22]、GOST R 56021—2014《液化天然气 内燃机和发电机组用燃料 规格》[23]、JB/T 11792.1—2014《中大功率燃气发动机技术条件 第1部分:天然气发动机》[24]、德国天然气规范DVGW G 260:2021-09《气体质量Ⅰ》[25]、法国关于天然气质量的法规Arrêté du 16 Septembre 1977和Arrêté du 28 Janvier 1981(1981年1月28日关于管道运输天然气硫含量和硫化物含量的法令)[26-27]、英国关于天然气质量的法规EN 16726:2015《天然气基础设施 气体质量 H类》[28]、欧洲合理能源交易协会(EASEE-gas)在通用商业惯例(CBP)2005-001/02 Harmonisation of Natural Gas Quality《天然气质量协调》中推荐的标准条件下的气体质量规范等[29]。其中,强相关的标准为ISO 15403-1:2006、ISO/TR 15403-2:2006、ISO 23306:2020和GOST R 56021—2014。

2.1 ISO 15403

ISO 15403-1:2006与ISO/TR 15403-2:2006的主要内容为:车用CNG组成的关键项目有水、硫化物、颗粒物质、较重烃类、CO2、氧气、乙二醇/甲醇和油含量。对于水含量,在ISO 15403-1:2006附录E的图E.1下方有一个注解:“如果天然气被压缩到25 MPa,且其温度不低于−13 ℃时,其水的质量浓度若低于0.03 g/m3(30 mg/m3)就不会发生问题”。此注解应被视为一个气质指标,所有加气站的天然气脱水装置均应达到此要求。对于硫含量,若有水存在,天然气中总硫质量浓度不能超过120 mg/m3,H2S质量浓度不能超过5 mg/m3,硫醇质量浓度不能超过15 mg/m3。对于颗粒物质,在CNG进入汽车上的高压容器前,至少应经过一个能脱除5 μm固体微粒的过滤器,以脱除固体微粒。对于CO2,推荐以摩尔分数为3.0%作为限定指标。对于氧气,推荐以摩尔分数为3.0%作为限定指标。对于油含量,研究表明由压缩机带入天然气的少量油分有利于燃料系统的润滑,但带入的油分过多会阻塞燃料系统。有关此问题的研究工作还在进行之中,故目前尚无标准。根据欧洲国家多年使用CNG汽车的经验,建议油分的质量分数应控制在70×10−6~200×10−6。ISO/TR 15403-2:2006技术报告最后指出,天然气中的CO2、硫化物和氧气等组分与水结合才会形成具有腐蚀性的物质。尽管有必要对这些组分进行限制,但由于不同天然气中这些组分的含量相差很大,无法针对具体情况给出对应的水含量要求,因此,ISO/FDIS 15403根据消除液态水以防止腐蚀性物质形成的原理,对CNG的水含量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对于其他组分,ISO/FDIS 15403以DVGW G 260:2021-09的规定为例,从技术上讲应不存在雾、尘和液体,氧气的体积分数在干燥的管网中不高于3%,在潮湿的管网中不高于0.5%,总硫质量浓度不高于120 mg/m3(短期为不高于150 mg/m3),硫醇质量浓度不高于6 mg/m3(短期为不高于16 mg/m3),H2S质量浓度不高于5 mg/m3

2.2 ISO 23306:2020

ISO 23306:2020规定了船用燃料液化天然气(LNG)的质量指标,给出了需测量或计算的相关物理化学性质和测试方法(见表2),但仅给出了高位发热量和氮气摩尔分数指标,分别为33.6 MJ/m3和1.0%,甲烷值指标由供应商和用户商定,其余指标并未给出具体限值和范围要求(见表3)。而且除氮气外,仅涉及烃类物质及相关物化性质的测量计算。

表 2    ISO 23306:2020需测量或计算的规定限值要求的气质指标

表 3    ISO 23306:2020需测量未规定限值的气质指标

2.3 GOST R 56021—2014

GOST R 56021—2014对LNG燃料质量等进行了划分或规定,给出了LNG燃料A、B两种标号的沃泊指数、低位发热量、甲烷含量、氮气含量、CO2含量及氧气含量指标(见表4)。仅针对硫化物中的H2S含量和硫醇含量指标进行了限定,质量浓度上限值分别为20 mg/m3和36 mg/m3,对LNG中总硫含量指标并未给出明确的限定值。

表 4    GOST R 56021—2014规定的气质指标

2.4 JB/T 11792.1—2014

JB/T 11792.1—2014规定了功率为500 kW以上的非道路用天然气发动机使用的燃料天然气的质量指标(见表5)。

表 5    JB/T 11792.1—2014规定的气质指标

JB/T 11792.1—2014规定了作为中、大功率天然气发动机燃料的天然气质量指标,主要包括低位发热量、总硫及H2S含量、杂质含量及粒径大小和甲烷值指标。该标准明确提出,作为天然气发动机燃料的天然气低位发热量应不低于33.5 MJ/m3、甲烷值应不低于85。

3 CNG质量指标探讨

上述国内外CNG相关标准显示CNG质量指标主要涉及到高位发热量,总硫含量、H2S含量、CO2含量、氧气含量和水含量,具体指标主要从安全、环保和经济性3个方面并结合气源特点制定。GB 18047—2017规定了包含高位发热量的6项指标,但未对CNG进行分类,然而气质调研结果显示CNG的各项指标均大幅高于标准中的技术要求。这是由于我国进行了天然气气质升级,而CNG主要来源为天然气管网,因此,现阶段的CNG品质符合GB/T 37124—2018和GB 17820—2018中一类气的质量指标,相较于GB 18047—2017的要求有了大幅的提升。为了区分CNG品质,同时保障特殊气源作为CNG利用,建议按照高位发热量、总硫含量、H2S含量和氧气含量,将CNG分为一类气和二类气,其中二类气保留GB 18047—2017指标,一类气指标探讨如下。

3.1 一类气高位发热量指标

车用CNG的原料气主要来自管网天然气及局部地区的煤层气、煤制气等。GB 18047—2017规定高位发热量不小于31.4 MJ/m3,GB 17820—2018已将高位发热量指标修订为34.0 MJ/m3。根据对包含以煤层气和煤制气为原料的全国车用CNG的调研结果,车用CNG发热量范围为35.4~ 41.6 MJ/m3,均高于34.0 MJ/m3。因此,建议GB 18047的一类气高位发热量指标确定为不低于34.0 MJ/m3

3.2 一类气总硫含量和H2S含量指标

GB 18047—2017在确定总硫含量和H2S含量指标时,综合参考的是欧洲(以英国、德国和法国为主)管输天然气标准、GB 17820—2012《天然气》、GB 17930—2016《车用汽油》和ISO/TR 15403:2006中硫化合物含量指标。

根据58个调研反馈数据可知,目前,国内车用CNG中总硫质量浓度范围为0~18.56 mg/m3,H2S质量浓度范围为0~4.5 mg/m3,与GB 18047—2017规定的总硫质量浓度上限100 mg/m3相差较大。这是由于车用CNG基本上来源于天然气管网,在GB 17820—2018和GB/T 37124—2018发布实施之前,车用CNG原料气中总硫含量指标执行的是GB 17820—2012,与GB 18047—2017规定的限值100 mg/m3相匹配。随着GB 17820—2018的实施,天然气质量得到提升,车用CNG中总硫和H2S质量浓度分别不大于20 mg/m3和不大于6 mg/m3。因此,建议GB 18047的一类气总硫含量和H2S含量指标确定为质量浓度分别不大于20 mg/m3和6 mg/m3

3.3 一类气氧气含量指标

天然气在气藏中是不含氧气的,在开采和处理的过程中,避免与空气混合是安全生产的基本要求。GB/T 37124—2018综合考虑了我国天然气的气质情况及分析方法的检测限,同时结合国际先进水平的规定,最终确定氧气含量指标为摩尔分数不大于0.1%。因此,建议GB 18047的一类气氧气含量指标确定为摩尔分数不大于0.1%。

3.4 水露点指标

车用CNG中规定水露点的目的是防止液态水的产生,因为游离水的存在,会使H2S、CO2对设备产生腐蚀。GB 18047从2000版修订至2017版中的焦点就是如何确定水露点指标。水露点指标确定的依据为ISO 15403-1:2006和其技术支持文件ISO/TR 15403-2:2006。

目前,GB 18047—2017关于水露点的规定是以环境温度−13 ℃为界限来划分的。ISO 15403-1:2006和其技术支持文件ISO/TR 15403-2:2006明确了在温度不低于−13 ℃、压力为0~25 MPa、水的质量浓度低于30 mg/m3时,不会产生液态水,但是在温度低于−13 ℃时则没有明确的研究结论。GB 18047—2017给出的指标为“在压力不大于25 MPa和环境温度低于−13 ℃的条件下,水露点应比最低环境温度低5 ℃”。按照该条款要求,在环境温度为−13.1 ℃条件下,水露点应低于−18.1 ℃,采用GB/T 22634—2008《天然气水含量与水露点之间的换算》计算得到对应水的质量浓度约为4.5 mg/m3,相比30 mg/m3的指标,明显不合理,对于环境温度低于−13 ℃条件下的水含量要求是偏严格的。实际上,发生CNG抽检不合格的情况几乎都是由水含量指标不合格造成的。水含量指标不宜再严,建议参考美国消防协会标准NFPA 52 AMD 1—2018《车辆天然气燃料系统规范》关于水露点的规定,即:在压力下的水露点应保证在汽车驾驶的特定地理区域内,其燃料容器中不产生水的凝析。建议GB 18047—2017的水露点指标修订为“在汽车驾驶的特定地理区域内,在操作压力和环境温度低于−13 ℃的条件下,车用CNG中不应有液态水析出”。

3.5 甲烷值

关于甲烷值,目前世界上以天然气为燃料的相关标准包括ISO 15403-1:2006及其技术支持文件ISO/TR 15403-2:2006、美国消防协会标准NFPA 52 AMD 1—2018《车辆天然气燃料系统规范》、ISO 23306:2020、GOST R 56021—2014、美国加利福尼亚大气资源委员会CARB制定的《压缩天然气规范》均未规定甲烷值,仅规定供应商应计算交货点的实际甲烷值,将此信息提供给用户,并给出了甲烷值计算方法,计算甲烷值的方法应由供应商和用户商定。气体燃料的甲烷值可以根据其组成采用几种不同的方法计算,GB 18047—2017在附录A中列出了辛烷值评定方法(MON),ISO 23306:2020的附录A或EN 16726—2015给出了DNV GL AS公司开发的一种甲烷值计算方法(PKI-MN法),该方法基于燃料混合物本身的燃烧特性来表征气体的抗爆性。PKI-MN法基于甲烷−丙烷体积比(PKI,丙烷爆震指数),在相同发动机条件下将被测气体的抗爆性与甲烷-丙烷气体混合物的抗爆性进行比较。JB/T 11792.1—2014规定了功率为500 kW以上的非道路用天然气发动机使用的燃料天然气的甲烷值应不小于85,该指标是非道路用的发动机对甲烷值的要求,对于汽车发动机实际上没有参考价值。因此,建议GB 18047不增加甲烷值指标要求,而是在“储存和使用”这一章节中规定“供应商应计算交货点CNG的实际甲烷值,并将此信息提供给用户”。

4 结论与建议

随着GB 17820—2018和GB/T 37124—2018的实施,我国天然气气质得到提升,CNG气质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GB 18047—2017存在与现行其他强制性标准的质量指标不协调、相互矛盾的问题,与产业发展实际水平和健康、安全、环保最新要求相悖,因此,建议对其进行修订。

根据我国CNG质量情况,同时考虑与现行相关标准保持协同,以及与我国CNG产业发展相适应和促进产业发展,建议将CNG分成一类气和二类气进行修订,具体指标修订建议见表6

表 6    车用CNG的技术指标修订

参考文献
[1]
CNG汽车是天然气利用的重要发展途径[J].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2008, 37(1): 23-26. DOI:10.3969/j.issn.1007-3426.2008.01.007
[2]
浅谈天然气汽车加气站用CNG压缩机近年之发展[J]. 油气世界, 2008(4): 39-40.
[3]
LNG及车用LNG的现状与未来分析[J]. 时代汽车, 2021(5): 21-22. DOI:10.3969/j.issn.1672-9668.2021.05.008
[4]
田长栓,马艳霞. 我国天然气汽车的特点与改装维护分析[C]. //第二届中国城市燃气论坛:燃气青年工程师论坛文集,2009:278-285
[5]
试析我国CNG的发展前景[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4(7): 112.
[6]
新版《天然气利用政策》解读[J]. 天然气工业, 2013, 33(2): 110-114. DOI:10.3787/j.issn.1000-0976.2013.02.022
[7]
国家能源局石油天然气司,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自然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 中国天然气发展报告—2021[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21:8.
[8]
陈赓良. 对GB 18047—2000修订的建议(一):关于CNG的组成性质指标[J]. 天然气工业,2012,32(11):85-88.
[9]
刍议GB 18047的修订(二): 兼论对新版ISO 15403的认识[J].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2012, 41(6): 600-604. DOI:10.3969/j.issn.1007-3426.2012.06.017
[10]
天然气气质指标的分析方法与仪器[J]. 城市燃气, 2003(8): 3-6.
[11]
天然气及类似气体产品标准水露点指标解读[J].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2021, 50(6): 108-114. DOI:10.3969/j.issn.1007-3426.2021.06.019
[12]
中国、ISO和俄罗斯天然气水露点测定标准方法比对[J].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2019, 48(1): 99-103. DOI:10.3969/j.issn.1007-3426.2019.01.017
[13]
对修订GB 18047的认识[J].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2010, 39(4): 344-349.
[14]
电容式水露点分析仪在北京供气工程中的应用[J]. 天然气工业, 1987, 7(2): 101-102.
[15]
基于GB 17820—2018的天然气净化厂在线分析仪配置及应用[J].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2021, 50(3): 114-121. DOI:10.3969/j.issn.1007-3426.2021.03.019
[16]
基于GB 17820—2018的天然气净化工艺探讨[J].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2019, 48(1): 1-6. DOI:10.3969/j.issn.1007-3426.2019.01.001
[17]
赵新伟,张广利,罗金恒,等. 提高设计系数对天然气管道安全可靠性影响及可行性分析[C]//第七届全国压力容器学术会议论文集. 无锡:中国机械工程学会,2009.
[18]
车用压缩天然气脱水[J]. 天然气工业, 1999, 19(6): 75-78.
[19]
车用压缩天然气新标准GB 18047—2017解读[J].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2018, 47(5): 90-95. DOI:10.3969/j.issn.1007-3426.2018.05.016
[20]
ISO. Natural gas - natural gas for use as a compressed fuel for vehicles - part 1:designation of the quality:ISO 15403-1:2006[S/OL]. [2023-08-06]. https://www.iso.org/standard/44211.html.
[21]
ISO. Natural gas-natural gas for use as a compressed fuel for vehicles-part 2:specification of the quality:ISO/TR 15403-2:2006[S/OL]. [2023-08-06]. https://www.iso.org/standard/44210.html.
[22]
The British Standards Institution. Specification of liquefied natural gas as a fuel for marine applications:ISO 23306:2020[S/OL]. [2023-09-01]. https://www.iso.org/standard/75199.html.
[23]
RU-GOST. Газ горючий природный сжиженный. Топливо для двигателей внутреннего сгорания и энергетических установок. Технические условия:ГОСТ Р 56021—2014. [S/OL]. [2023-09-06]. https://www.russiangost.com/p-67282-gost-r-56021-2014.aspx.
[24]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大功率燃气发动机技术条件 第1部分:天然气发动机:JB/T 11792.1—2014[S].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25]
DVGW. G 260 Technical Rule 09/2021 [S/OL]. [2023-09-06]. https://www.dvgw-regelwerk.de/plus#technische-regel/dvgw-arbeitsblatt-g-260/a83267.
[26]
Arrêtés ministériels. Arrêté ministériel n°77-361 du 16 septembre 1977 relatif à la publicité des prix à l'égard du consommateur[S/OL]. [2023-09-08]. https://journaldemonaco.gouv.mc/Journaux/1977/Journal-6261/Arrete-Ministeriel-n-77-361-relatif-a-la-publicite-des-prix-a-l-egard-du-consommateur.
[27]
DE LA REPUBLIQUE FRANCAISE. Arrêté du 28 janvier 1981 Teneur en soufre et conposes sulfures des gaz naturels transportes par canalisations de transport qui ne doivent pas etre corrosifs[Z/OL]. [2023-09-10]. https://www.legifrance.gouv.fr/loda/id/JORFTEXT000000655176.
[28]
European Committee for Standardization. Gas infrastructure-quality of gas-group H:CEN-EN 16726[S/OL]. [2023-09-11]. https://standards.iteh.ai/catalog/standards/cen/4d9e8bb0-5b45-4bbf-afd6-a9d793a437c6/en-16726-2015.
[29]
EASEE-gas Executive Committee. EASEE-gas CBP 2005-001/02 Harmonization of natural gas quality[R/OL]. [2023-09-12]. https://easee-gas.eu/download_file/DownloadFile/4/cbp-2005-001-02-harmonisation-of-natural-gas-quality/.